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七夕節
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 少女節 ”、“女兒節”。
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2006 年 5 月 20 日,七夕節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現又被認為是“ 中國情人節 ”。

節日概述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像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

  相傳,在每年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
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工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
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節日研究 
  牛郎織女傳說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也是在我國民間流傳時間最早、流傳地域最廣的傳說,在我國民間文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節日起源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 ​​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
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
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 曬書節 ”,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
“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
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 七曜 ”。
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
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
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尚有保留。
“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

  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
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節日故事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
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
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
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
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
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
  
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
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
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
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
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
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
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
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典籍記載
  追溯由牛郎織女傳說形成七夕節的過程,時間當在戰國,地點則在楚國。
查經問典,《詩經·小雅·大東》中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 …睆彼牽牛,不以服葙”的詩句,這是有關牛郎織女傳說最早的文字記錄,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

  還有一首與織女有關的《周南·漢廣》中所述“漢有遊女,不可求思”。
據史料記載,詩中的“漢”即指漢水,又指天漢(銀河),“遊女”是指漢水女神或織女星神。
楚人雄距江漢地區,甚重祠祀“漢之遊女”。
另外,在楚地民間,常將牽牛星與河鼓三星搞混淆了。
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注文云:
“牽牛星,荊州呼為'河鼓'”。

  而在南陽漢畫像石 “牛郎織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為牽牛。
居“漢水之北”的南陽,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漢,襟三山而帶群湖”之稱。
戰國時,南陽屬楚,楚始都於淅川丹陽,是楚文化的發源地,文化積澱深厚。
如此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底蘊,是形成牛郎織女傳說的重要條件之一。

發源地考證
民間傳說中的南陽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在全國各地的民間流傳相當廣泛,版本較多,但核心內容是基本一致的。
神話傳說自產生到流傳過程中形成定型故事。
一般與產生地區的地名風物相粘連,這是神話傳說地方化的一種表現形式,由此致使人們從感情上或從直觀的感受上認為這個故事更具可信的色彩而廣為傳播。

  根據現代諸多的民俗之類的出版物,大都記載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南陽,如海燕出版社的 1997 年版程健君的《民間神話》中有“牛郎是南陽縣桑林人”之說;宗教文化出版社的《節俗》和三峽出版社的《中華民俗藝術大全》中均記載“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有個聰明、忠厚的小伙子……”。

  在南陽桐柏縣盤古開天發源地還流傳著另一版本的牛郎織女傳說:
黃牛是在盤古開天闢地時,因為當時地上沒有五穀,它將天倉中的五穀偷來撒向人間,因而被玉帝賜下天庭,摔斷了腿。
孫如意用百花露給黃牛治好了傷,黃牛幫助牛郎和織女成了家。
後來,黃牛又不顧受罰,幫助織女和牛郎從天宮偷來蠶藍、蠶種、織布機、織布梭等。
自此,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生活幸福;故事中還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蠶、繅絲、織綢緞技術。
不同版本傳說中的人物、地點都指向了南陽,完全符合神話傳說地方化的特徵。

  牛郎織女傳說最早源於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們把天上的星宿神化與人格化的結果。
牛郎星位於銀河東,織女星在銀河西,二星隔河相望,使人們產生無盡的遐想。
牛郎織女的傳說源於楚,到了漢代,伴隨著天文學的發展,其傳說更為廣泛、具體、生動、形象,是成為繪畫與雕刻的重要素材。
漢代是我國天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而漢代的南陽是全國有名的都市之一,並成為南北文化、科技發展的交匯地,多種文化因子的碰撞,產生了深厚的文化積澱。
在這裡還誕生了一代天文學宗師張衡 ……。
在這樣的背景下,南陽又出現了大量表現幽遠深邃太空的漢畫像石,其中的“牛郎織女星座”,形像生動地把星宿與傳說結合在一起,更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也是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南陽的有力證據之一。

  據文獻記載,南陽周代已有養蠶業和絲綢業,西漢年間,南陽郡為全國八大蠶絲產地之一。
東漢時,張衡《南都賦》中記載的“帝女之桑”就出自南陽,名揚天下。
牛郎織女傳說的諸多版本中,都離不開織女的紡織技術,盤古開天發源地的民間傳說中,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蠶、繅絲、織綢技術,這與很有名望的南陽絲綢有著淵源的關係。

由七夕節衍生出的乞巧風俗活動,主要因為織女是“天帝之女”,心靈手巧,為人間少女所崇拜。
今人談及乞巧,多援引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懍《荊夢歲時記》的記載:
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
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據河南大學出版社《楚國史》記載:
「荊楚北從今河南南部,南至衡陽,東至九江一帶……。
 而西周之前文獻所指的“荊楚”當在今河南南陽盆地至江漢平原一帶。」
據此可知,南陽位於荊楚之地,由此形成了乞巧風俗,此盛況有民歌一首為證: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以上見證了“奇巧”中的織女與南陽絲綢的淵源關係。

南陽黃牛歷史
  牛郎織女傳說的地方化,不僅僅與傳說中的人物、地點和地方有關,而且所反映出的農耕地區的特點非常明顯。
耕牛是農耕地區不可缺少的役力,是從事農耕的主要“生產力”;同時,牛也是牛郎織女傳說中的主要角色。
  南陽黃牛是我國五大良種牛之一,享譽海內外,南陽牛的歷史悠久,自然就產生了許多“牛”的故事:
“伏牛山”、“嫦娥與黑牛”、“百里奚養牛” ……,
牛郎織女便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
當今的南陽是一個農業大區,漢代的農業領域亦十分輝煌。
張衡讚美家鄉的《南都賦》有“百穀藩廡,翼翼與與”。
早在春秋時代,南陽黃牛已進入舍飼、圈飼階段。
生於南陽長於南陽的秦國名相百里奚就善於養牛,在他的落魄生涯中,於南陽城西麒麟崗牧牛為生,他曾聞周王子頹喜歡牛,即以養牛做為晉見階梯,被傳為佳話。

  在漢代,鬥牛成為南陽當時盛行的一種活動,由此在舉世聞名的南陽漢畫像石中出現了大量的牛的形象。
如此淵源的“牛”文化,從而產生了南陽城西牛家莊的“牛郎”就不足為奇了。

節日別稱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巧夕 ​​: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曆 ​​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 蘭夜 ”。

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七夕習俗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
《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
「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
《輿地志》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
「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
 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
 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
「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
 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
「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
「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
 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
 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
「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

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
「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

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
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

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
「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
 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
 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
 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

《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
「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

請於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
「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
 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
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
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 化生 ”。

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
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
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鑑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
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
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
令史回去禀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
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

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鬱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
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
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
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
名列“ 竹林七賢 ”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
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
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幹什麼,他說:
“未能免俗,聊复爾耳!”
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像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
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其實宋朝稍晚以後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緻。
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於相上下。
製作的材料則有以像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拜織女
  “ 拜織女 ”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
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
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
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裡,花前置一個小香爐。
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
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魁星爺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
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根據民間傳說,魁星爺生前長相奇醜,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
有人便寫了一首打油詩來取笑他:
【不揚何用飾鉛華, 縱使鉛華也莫遮。
 娶得麻姑成兩美, 比來蜂室果無差。
 鬚眉以下鴻留爪, 口鼻之旁雁踏沙。
 莫是簷前貪午睡, 風吹額上落梅花。
 相君玉趾最離奇, 一步高來一步低。
 款款行時身欲舞, 飄飄度處乎如口。
 只緣世路皆傾險, 累得芳踪盡側奇。
 莫笑腰枝常半折, 臨時搖曳亦多姿。 】

然而這位魁星爺志氣奇高,發憤用功,竟然高中了。
皇帝殿試時,問他何臉上全是斑點,他答道
“麻麵滿天星”;

問他的腳為何跛了,他答道
“獨腳跳龍門”。

皇帝很滿意,就錄取了他。

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傳說,說魁星爺生前雖然滿腹學問,可惜每考必敗,便悲憤得投河自殺了,豈料竟被鱉魚救起,升天成了魁星。
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

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
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巧果
  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
巧果的做法是:
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
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
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
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

  七夕同時也是適宜配藥的日子。
據說一種以鬆柏為藥材的秘方,這種神奇的藥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調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長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
此外,還有餌松實、服柏子、折荷葉等,均號稱為長生不老的仙藥。
比較實用的藥方有曬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了。
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麵粉製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裡煎炸後稱“巧果”。
晚上還會在打掃乾淨的庭院裡,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

七姐誕
廣州舊時過七巧節是非常熱鬧的。
宋人劉克莊曾有詩詠道:
瓜果跽拳祝,喉羅樸賣聲。
 粵人重巧夕,燈光到天明
。」
人們在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各種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製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模型等物。
將穀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浸,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七夕晚(廣州人多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連指甲也塗上了紅色,然後把早已準備好的各式物品,如古董珍玩、鮮花、時果以及脂粉等擺放在廳堂的八仙台上,還要有一盞油燈放置在“仙禾”或“仙菜”中間。
此時,有錢人家的廳堂佈置得錦屏繡椅、富麗堂皇,一般人家盡量把廳堂擺設井然。
一切都安排停當以後,姑娘們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此時,除了邀請親戚朋友前來作客以外,還要請鄰里中相識與不相識的姑娘們一起拜神,觀嘗巧藝與玩具,高高興興,熱熱鬧鬧,如巧藝與玩具受到越多人的稱讚,主家姑娘就越高興,越感到榮耀。

  廣州的姑娘們說,像這樣能在眾人面前展示手藝,一生是投有多少回的。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彩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古稱金針度人),如一口氣能穿過七枚針孔者被稱為巧手(得巧),穿不到七孔針者則“輸巧”。

  正如唐代詩人所描繪
「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看尋。」

再後便焚燒紙製的圓盒(梳妝盒),盒裡裝有紙製的衣服、鞋、脂粉、梳妝鏡、梳子等,每樣一式七份。
祭拜儀式結束後,八仙台上的擺設保持不動,留待翌日(初七)供姑娘們互相串訪時參觀、評議。
據明清和民國時期的一些書籍所載,廣州姑娘於七夕中展示出來的巧藝,有一粒穀粒大小的繡花鞋、指甲般大小的各式扇子,有玲瓏輕飄的小羅帳,還有特製的蓮花、茉莉、玫瑰、夜合花等,花盆只有灑杯大小,盆內描有兩朵花,一真一假,令人難以區別。
到了初七晚,繼續如昨晚一樣祀神,稱為“拜牛郎”,一般由男童主祭。
七夕過後,姑娘們所製作的工藝品、玩具等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後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
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薑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據《廣州市志》卷十七所載,初七日,舊俗還有女子泛舟游石門沉香浦的活動。
遊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裝飾,稱為花艇。她們信此日為“仙女淋浴日”。
石門浦水質清洌,朝夕日出日落時返照兩山,有時會像海市蜃樓一樣在天空出現一些景幻。
泛舟者坦希望能有運氣看到奇最的出現,故姑娘們七夕游石門沉香浦成為一項重要內容,很是熱鬧,也成了一個節日的習俗。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
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
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係。

婦女洗髮
  婦女七夕洗髮,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
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志》:
七月七日,婦女採柏葉、桃枝,煎湯沐發。”
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
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
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淨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
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淨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
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結紮巧姑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紮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
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拜“七娘媽”
  閩南和台灣的七夕節又是“ ​​七娘媽”的誕辰日。
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
據閩南籍台灣學者林再复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 ​​越峽跨洋到台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
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神的祈禱。

  每年這天,人們三五成群到七娘媽廟供奉花果、脂粉、牲禮等。
這天,台灣民間還流行一種“成人禮”,即孩子長到滿 15 歲時,父母領著他帶著供品到七娘媽廟酬謝,答謝“七娘媽”保護孩子度過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時代。
在這一天,台南地區要為 16 歲的孩子“做十六歲”,行成人禮。
台灣民眾認為,小孩在未滿 16 歲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鳥——鳥母照顧長大的,鳥母則是由七娘媽所託,因此,七娘媽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護神。
嬰兒出生滿周歲後,虔誠的母親或祖母就會抱著孩子,帶上豐盛的祭品,另加雞冠花與千日紅,到寺廟祭拜,祈願七娘媽保護孩子平安長大,並用古錢或鎖牌串上紅包絨線,系在頸上,一直戴到 16 歲,才在七夕節那天拿下鎖牌,並到寺廟答謝七娘媽多年的保佑。
有的家長除了在七夕節這天祭謝“七娘媽”之外,還專門為孩子舉行成人禮的事而宴請親友,慶賀一番。
閩南、台灣民間七夕雖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
每到七夕之際,幾乎家家戶戶要買來中藥使君子和石榴。

  七夕這天晚餐,就用買來的使君子煮雞蛋、瘦豬肉、豬小腸、螃蟹等,晚飯後,分食石榴。這兩種食物均有一定的驅蟲功能,因而很受歡迎。
說來有趣,台灣七夕的晚餐,民間還習慣煮食紅糖乾飯,這對誘蟲吃藥也起了輔助作用。
因何有此獨特節俗?
相傳出自海峽兩岸尊奉的北宋名醫“保生大帝” 吳雲東。
那是景佑元年(1034 年)夏令,閩南一帶瘟疫流行,好心的名醫吳雲東帶著徒弟,四處採藥救治百姓。
他見許多大人小孩患有蟲病,就倡導人們在七夕這天購食使君子、石榴。
因七夕這天好記,期間又是石榴成熟季節,所以,民眾都遵囑去做,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保健作用,後來便相沿成俗,並隨著閩南移民過台灣而沿襲至今。
由於吳雲東醫術高超,醫德高尚,上自皇家,下至貧民,都尊崇他為醫神。

日韓七夕

日本——與愛情無關
  日本的“七夕節”源自中國,延續了“乞巧”的風俗與習慣,現已成為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
七夕節原本是陰曆七月初七,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廢除了農曆,所以現在日本的七夕節,是每年陽曆7 月 7 日。
日本七夕節主要不是用來祈禱得到愛情,而是祈求姑娘們能擁有一身好手藝。
每年這個時候,大人和孩子都會聚在一起,在五顏六色的長條詩箋上寫下願望和詩歌,連同用紙做的裝飾品一起掛在自家院內的小竹子上;這個習俗是從江戶時代開始的。
在快接近七夕的日子裡,很多地方都會有七夕竹子樹,在商店賣夏季服飾的地方、超市結款的地方,都會設立七夕許願樹。
在一些大型的慶祝典禮上,還會舉行竹飾(由掛許願短簽演變而來)大賽,由當地的幼兒園、小學等學校組織或者公司,創作各自的竹飾,進行評比,選出最有特色的幾個進行展示。
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還會舉辦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們身穿傳統服裝,載歌載舞,太鼓陣陣,“短冊”飄飄的街頭巷尾擠滿觀看和遊玩的大人孩子。
配合“七夕祭”的,還有每年夏季的煙花大會。

韓國——重祭祀講究飲食
  韓國文學家崔南善在《朝鮮常識》中記載,七夕原來是中國的習俗,後傳到了韓國,恭愍王(高麗第31代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牽牛(牛郎)和織女星,並在那天把俸祿給百官們。
韓國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風俗就是祈求織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織女一樣有著靈巧的手、織布織得更好。
當天早晨婦女們把香瓜、黃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頭祈求,讓女人們織布的手藝越來越好。
韓國七夕的另一個重要事宜就是祭祀,祭祀可分為家庭祭祀和集體祭祀兩種。
韓國女性要在祭台放上乾淨的井水,牛郎織女不再成為祭祀對象,她們主要是為了祈求親朋好友的平安。
有些地方則舉行祈求豐收的田祭。
韓國的七夕飲食也有講究,傳統食品有麵條、麥煎餅,還有蒸糕。

乞巧歌謠
之一:
【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顏容
 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 】

之二:
【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
 不圖你的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

之三:
【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蓋
 七月七日摘下來,姐姐妹妹照影來。
 又像花,又像菜,看誰心靈手兒快。】

七夕詩詞
迢迢牽牛星 (梁)蕭統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織女渡鵲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這首詩傳說是唐朝的一個六歲的小孩,林杰寫的,在一些地方廣為傳誦,七夕望月之時往往吟哦。

鵲橋仙(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詞(唐)崔顥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七夕(唐)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七夕(宋)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夕(唐)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鵲橫流。
 彤雲縹緲回金輅,明月嬋娟掛玉鉤。
 燕羽幾曾添別恨,花容終不更含羞。
 更殘便是分襟處,曉箭東來射翠樓。】

七夕(唐)崔國輔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搧風生玉漏,置水寫銀河。
 閣下陳書籍,閨中曝綺羅。
 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 】

七夕(唐)崔塗
【年年七夕渡瑤軒,誰道秋期有淚痕?
 自是人間一周歲,何妨天上只黃昏。】

七夕(唐)竇常
【露盤花水望三星,彷彿虛無為降靈。
 斜漢沒時人不寐,幾條蛛網下風庭。
 楚塞馀春聽漸稀,斷猿今夕讓沾衣。
 雲埋老樹空山里,彷彿千聲一度飛。】

秋夕(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唐)杜牧
【雲階月地一相過,可抵經年別恨多。
 最恨明朝洗車雨,不教回腳渡天河。】

七夕(唐)杜審言
【白露含明月,青霞斷絳河。
 天街七襄轉,閣道二神過。
 袨服鏘環佩,香筵拂綺羅。
 年年今夜盡,機杼別情多。】

七夕賦詠成篇(唐)何仲宣
【日日思歸勤理鬢,朝朝佇望懶調梭。
 凌風寶扇遙臨月,映水仙車遠渡河。
 歷歷珠星疑拖佩,冉冉雲衣似曳羅。
 通宵道意終無盡,向曉離愁已復多。】

七夕(唐)李賀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
 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
 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

奉和七夕兩儀殿會宴應制(唐)李嶠
【靈匹三秋會,仙期七夕過。
 查來人泛海,橋渡鵲填河。
 帝縷升銀閣,天機罷玉梭。
 誰言七襄詠,重入五弦歌。】

同賦山居七夕(唐)李嶠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
 花庭開粉席,雲岫敞針樓。
 石類支機影,池似泛槎流。
 暫驚河女鵲,終狎野人鷗。】

七夕歌(唐)劉言史
【星寥寥兮月細輪,佳期可想兮不可親。
 雲衣香薄妝態新,彩輧悠悠度天津。
 玉幌相逢夜將極,妖紅慘黛生愁色。
 寂寞低容入舊機,歇著金梭思往夕。
 人間不見因誰知,萬家閨艷求此時。
 碧空露重彩盤濕,花上乞得蜘蛛絲。】

七夕(唐)李商隱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七夕偶題(唐)李商隱
【寶婺搖珠佩,常娥照玉輪。
 靈歸天上匹,巧遺世間人。
 花果香千戶,笙竽濫四鄰。
 明朝曬犢鼻,方信阮家貧。】

壬申七夕(唐)李商隱
【已駕七香車,心心待曉霞。
 風輕惟響佩,日薄不嫣花。
 桂嫩傳香遠,榆高送影斜。
 成都過卜肆,曾妒識靈槎。】

辛未七夕(唐)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過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七夕寄張氏兄弟(唐)李郢
【新秋牛女會佳期,紅粉筵開玉饌時。
 好與檀郎寄花朵,莫教清曉羨蛛絲。】

七夕(唐)李中
【星河耿耿正新秋,絲竹千家列彩樓。
 可惜穿針方有興,纖纖初月苦難留。】

七夕(唐)劉威
【烏鵲橋成上界通,千秋靈會此宵同。
 雲收喜氣星樓曉,香拂輕塵玉殿空。
 翠輦不行青草路,金鑾徒候白榆風。
 採盤花閣無窮意,只在游絲一縷中。】

七夕二首(唐)劉禹錫
【河鼓靈旗動,嫦娥破鏡斜。
 滿空天是幕,徐轉鬥為車。
 機罷猶安石,橋成不礙槎。
 誰知觀津女,竟夕望雲涯。
 天衢啟雲帳,神馭上星橋。
 初喜渡河漢,頻驚轉鬥杓。
 馀霞張錦幛,輕電閃紅綃。
 非是人間世,還悲後會遙。】

七夕詩(唐)盧綸
【涼風吹玉露,河漢有幽期。
 星彩光仍隱,雲容掩复離。
 良宵驚曙早,閏歲怨秋遲。
 何事金閨子,空傳得網絲。】

七夕詩(唐)盧綸
【祥光若可求,閨女夜登樓。
 月露浩方下,河雲凝不流。
 鉛華潛警曙,機杼暗傳秋。
 回想斂馀眷,人天俱是愁。】

七夕(唐)盧殷
【河耿月涼時,牽牛織女期。
 歡娛方在此,漏刻竟由誰。
 定不嫌秋駛,唯當乞夜遲。
 全勝客子婦,十載泣生離。】

七夕(唐)杜甫
【牽牛在河西,織女處河東。
 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 】

七夕(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七夕(唐)清江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
 月為開帳燭,雲作渡河橋。
 映水金冠動,當風玉佩搖。
 惟愁更漏促,離別在明朝。】

七夕醉答君東(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莊閘舟中七夕(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行香子(七夕)(宋)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
 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七夕短信
【七夕一年又一年,愛你的心從不變;
 情人一節又一節,對你的情始終如一;
 不管時空如何偷換,愛你永不疲倦;
 不管世事如何滄桑,永遠守在你身旁。 】

【漫漫歲月長又長,你我情意纏綿綿。
 閃閃銀河長又長,你我心意總相投。
 鵲兒搭橋長又長,你我七夕喜相逢。
 幸福未來長又長,久久愛意在心頭。】

【一年一度七夕日,牛郎織女鵲橋會。
 感天動地情深切,愛莫能助傷離別。
 你我凡間平常人,郎情妾意過一生。
 不羨鴛鴦不羨仙,安居樂業享團圓。】

【愛的歌聲最開懷,愛的海洋最精彩。
 璀璨的銀河,一顆星就是我對你的一份愛;
 浩瀚的宇宙,一粒塵就是我對你的一份情。
 七夕心相惜,願你更美麗。】

【月光 ​​如晝,銀霜茫茫,七夕會鵲橋,情意綿綿;
 花團錦簇,美景交融,仙鵲聚天橋,好生幸福!
 祝天下情人七夕節快樂! 】

【天上鵲橋見,人間今宵圓。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七夕鵲橋見,情誼兩綿綿。
 無語相見事,盡在不言中。】

【千年的神話演繹著經典的浪漫,長久的期盼等來喜鵲飛舞翩翩。
 銀河隔開牛郎織女的思念,卻美麗了一份緣。
 只願相愛的人們:七夕快樂,終成眷屬! 】

【為了你這枝名花,我甘為一方沃土,
 受盡踐踏之辱,皮肉之苦,只願成為你唯一的領主。
 七夕情人節,希望你的心歸我所屬,同時也祝所有的有情人終成眷屬!】

【好久沒見,但你的格言我始終謹記在心:
 饅頭誠可貴,包子價更高,若有燒排骨,兩者皆可拋。
 可愛的損友,情人節快樂!】

七月七日鵲橋仙,金風玉露恨苦短,
  朝朝暮暮常相伴,不羨牛郎羨鴛鴦!」

 七夕情人節快樂!】

【牛郎會織女,成了千古佳話,
  我和你在同一時空下,鑄築愛巢。
 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用我們的愛架起彩虹!】

【過節啦,是中國人的情人節啊,過中國的情人節,過我們的情人節,好好想你啊,我倆去哪慶祝呢?】

【天上人間,歲歲年年,今宵團圓,惟願永遠。
 對你的那種特別的感情,只想告訴你,今生不變!七夕情人節快樂!】

【七夕,七夕,我的佳期;
 織女,織女,我的愛妻;
 天上地下,千年聚齊;
 嗚呼哀哉,我愛我妻。】

【星星如果能讀懂此刻的心,月亮如果能明了此刻的情,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我們的網絡愛情就是從今天開始的!真的好甜蜜!
 希望每一個中式情人節,你都會在我的身邊。七夕情人節快樂!】

【我是鵲橋旁那顆美麗的流星,只為有你一次真愛的回應,我癡痴地等待著你……久久不願離去……】

【今宵七夕夜,遙望銀河情。七夕情人節快樂!】

【七夕第一次聽說!不知道第一次的中國的情人節會怎麼樣過?想想吧!現在來告訴我吧!】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節日溯源
    全站熱搜

    濠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