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在新聞裡會用首都來代稱一個國家,例如用「華府」指美國、「北京」指中國。
但如果是強調該國的元首或領導人,則常常以他的辦公地點或住的地方來稱呼,像是「馬拉坎南宮」(Malacañang Palace)代表「菲律賓總統」、「愛麗舍宮」(Élysée Palace)則是「法國總統」。

我們來看看世界各國的「權力中心建築物傳說」:

  這些在新聞中會出現的「建築物」,多半不是名勝古蹟或觀光景點,但卻是國際政治的重要舞台。
雖然主要的功能不是讓遊客參觀,但這些建築的命名或歷史,其實有許多有趣、不為人知的小故事。

※「青瓦臺」聽起來像個古蹟或景點,但其實是南韓總統府

  在南韓官方的正式名稱,青瓦臺的「臺」必須寫成繁體字,而非我們常用的「台」。

  青瓦臺位在南韓首爾市,是歷史上朝鮮王朝宮殿的一部分。
朝鮮王朝的王宮主體是今日著名景點「景福宮」,青瓦臺則在皇宮的外圍,在 1392 年至 1897 年長期是皇家園林與休憩場所,當時的名稱是「離宮」。

  1948 年南韓建國後,總統李承晚將總統府設在這個區域,並命名為「景武臺」;
到了 1961 年,南韓第四任總統尹潽善,因屋頂鋪有青色磚瓦,將景武臺更名為青瓦臺,但不是我們今日所看到的建築。

  現今的青瓦臺主體建築,屋頂鋪有 15 萬片的青色磚瓦,在 1991 年盧泰愚總統任內新建完成,從此之後成為南韓總統辦公與居住的地方。

  近代關於青瓦臺的故事,與朴槿惠的父親朴正熙有關。
1968 年 1 月 21 日,北韓派遣暗殺隊伍,企圖襲擊南韓總統朴正熙,雖然行刺未果,但朴正熙以此為由加強社會控管,打壓許多民間組織與社會運動。

  這起「青瓦臺事件」,是朴正熙總統任內第一起暗殺事件,也是他強化統治手腕的藉口之一;
諷刺的是,朴正熙當年極力保護的青瓦臺大位,他的女兒朴槿惠在多年後,卻被人民趕出了青瓦臺

〈▲南韓總統府「青瓦臺」|Photo Credit:Humorahead01@Wiki CC BY SA 2.0〉

※北京不靠海,哪來的「中南海」?中國核心機構的集中地

  北京紫禁城西邊,有一大片美麗卻神秘的水域,稱為「中南海」。
中南海其實是兩座不同的湖泊所構成,分別是中海、南海,加上另一邊的北海,這三座人工湖始於中國金朝;在明朝時定型,屬於皇家園林,被稱之為「西苑」。

  清朝定都北京後,以這片水域為主的皇家園林面積縮小,提供給周圍百姓蓋房之用。
由於有大面積水域的調節氣溫,清朝皇帝喜歡在盛夏到中南海避暑,因此中南海也變成皇帝避暑期間處理政務的場所。

  至於中南海內最令人好奇的地點,就是「瀛台」。
這個坐落在南海中的小島,在清朝末年成為重要的歷史舞台。
光緒二十四年(1898 年),光緒皇帝康有為、梁啟超推動「戊戌變法」,不料僅施行 103 天就被慈禧太后推翻。
光緒皇帝倒台後,就被慈禧太后軟禁在瀛台,自此空有皇帝之名,而無國君之實。
十年後,光緒皇帝抑鬱而終,享年僅只 37 歲。

  民國建立以後,中南海變成公園對外開放,至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共產黨與中央政府機構進駐中南海,自此中南海變成中國的政治核心。
因為國家主席、中共總書記、國務總理等位高權重的領導人,辦公地點都在中南海園區中,所以「中南海」一詞已普遍被用來代稱中共領導高層,不過中共實在太過神秘,所有單位的分布情況仍不清楚。


〈▲中南海的正門「新華門」|Photo Credit:Jimmy Yao@Flickr CC BY NC 2.0〉

※白宮,國會,傻傻分不清楚?以前「白宮」也曾經「黑掉」

  先來看看這兩棟建築,你知道哪一棟才是美國總統辦公的白宮嗎(The White House)?

都是白色的房子,上面那一棟也比較雄偉,不過它並不是白宮,而是美國國會山莊(United States Capitol),下面的才是權力核心白宮

  白宮從 1792 年開始興建,1800 年完工落成,自第二任美國總統亞當斯(John Adams)入住後,白宮就成為歷任美國總統的住所與辦公地點。
白宮一開始的名稱其實是很普通的「總統宮」(Presidential Palace),在 1901 年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任內,才正式將這棟建築稱為「白宮」。

  白宮的建材,使用的是出產於維吉尼亞州的阿奎亞溪砂岩(Aquia Creek Sandstone),這種岩石原本呈現土褐色,白宮外觀的潔白無瑕,是經過油漆處理的結果。
而這棟白到亮眼的建築物,也曾經被戰火摧殘過。

  1812 年,美國因領土和主權問題與英國爆發長達三年的戰爭;
其中最知名的一次戰役,就是英國攻下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
英國軍隊在 1814 年 8 月,用一把火毀了白宮白宮被燒得僅剩外牆。

大火幾乎燒光了白宮內部,白色的外牆也被「黑掉」,戰爭結束後便展開重建工程,於 1817 年重新落成。

maxresdefault

〈▲1812 年歷經戰火燒毀的白宮示意圖|Photo Credit:GeoBeats News截取自影片〉

  此後,白宮經歷過多次的整建,到 1952 年杜魯門(Harry S. Truman)總統的修整後,為了維護白宮歷史古蹟的價值,就未再針對建築結構進行大規模翻新;
僅有歷任總統會依照個人需求與喜好,對房間的局部裝潢有所調整。

※唐寧街 10 號:英國最著名的門牌不只住首相,還有一隻專抓老鼠的「大臣」

  英國女王住在金碧輝煌的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但在十七世紀晚期之前,英國國王其實是住在「白廳宮」(Palace of Whitehall),王宮旁有一棟建築被稱為「王宮後的房子」(House at the Back)。

  後來英國的喬治‧唐寧從爵一世(Sir George Downing, Bt),從皇室手中取得「王宮後的房子」附近土地的產權,他便在「王宮後的房子」旁蓋了一排新房子出租,而中間的街道在 1684 年被國王賜名為「唐寧街」(Downing Street)。

  後來唐寧街的產權,又回到皇室的手中。
1732 年,國王喬治二世(George Ⅱ)有感於英國史上第一任首相沃波爾(Robert Walpole)的功績,便給了他許多賞賜,其中就包含一棟房子,門牌是「唐寧街 10 號」(10 Downing Street)。

  沃波爾不願以首相名義接下這份贈禮,而是用他兼任的「第一財政大臣」身分入住唐寧街 10 號
在他正式搬入之前,要求把這間房子與原本「王宮後的房子」合併,成為我們今日所見的唐寧街 10 號

  由於英國首相時常兼任「第一財政大臣」之職,進入二十世紀後更是成為固定的傳統,所以名義上唐寧街 10 號是第一財政大臣的官邸,但實際上已經變成英國首相的代名詞。

  這間唐寧街 10 號的房子,除了是英國首相的官邸之外,還住著另一位重要的大臣。
由於唐寧街 10 號時常有「鼠患」,很多首相都會在官邸內養貓防鼠,這項傳統延續上百年。
1989 年開始為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服務的韓福瑞(Humphrey),首度被授予「內閣辦公室首席捕鼠大臣」的官銜,此後的西比(Sybil)、賴瑞(Larry)與芙瑞雅(Freya)也被任命為捕鼠大臣。

  捕鼠大臣沒有任期限制,且是服務「唐寧街 10 號」而非首相個人,所以首相換來換去也不見得影響這位大臣的地位。

  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任內的彼得(Peter),是目前公開的資料中唯一「代代相傳」的捕鼠大臣,分別是兒子彼得二世、孫子彼得三世
現任的捕鼠大臣是 2011 至 2012 年曾出任過的賴瑞,自 2014 年「回鍋」至今。


〈▲英國首相官邸「唐寧街 10 號」,以及現任首席捕鼠大臣「賴瑞」|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目前英國政府共有 3 隻喵職員,除了賴瑞,財政部有一隻叫做格萊斯頓(Gladstone)的黑色短毛貓,外交部則有一隻黑白貓巴默斯頓(Palmerston)。但賴瑞最受歡迎,牠的非官方推特帳號 @Number10cat 共有 10.7 萬名粉絲。

※你印象中的克里姆林宮,其實只是俄羅斯的一間教堂

  俄羅斯的總統府設在過去沙皇所居住的克里姆林宮(Kremlin),大約興建於十五世紀。
克里姆林」在俄文的意思是堡壘,早期這裡是莫斯科重要的防禦據點而得名。

  位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長期是俄羅斯的政治中樞,這個地位一直到 1712 年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遷都聖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後才逐漸下降。

  1918 年,列寧(Vladimir Lenin)將俄羅斯的首府遷回莫斯科,此後克里姆林宮就一直是蘇聯和俄羅斯的領導人辦公室。
不過,你印象中的克里姆林宮是長得什麼模樣呢?
來猜猜下面兩張圖,哪一棟才是俄羅斯的總統府。


答對了嗎?
上面那個規模龐大、城牆高聳的「宮殿」,就是俄羅斯總統辦公和居住的克里姆林宮

下面那棟常見了俄羅斯建築又是什麼呢?
  這棟色彩繽紛、別具特色的建築,是一座東正教的教堂「聖瓦西里主教座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教堂於 1561 年完工,距今已有 456 年的歷史,最特別之處就在於它是將九座小教堂拼在一起的設計。

  至於克里姆林宮聖瓦西里主教座堂所在的地方,就是著名的「紅場」(Red Square)。
紅場並非一棟建築或皇宮,是一片空曠的廣場;
之所以叫做紅場,不是因為蘇聯共產黨或紅色磚瓦,而是紅場的俄文原意為美麗,後來逐漸轉化成紅色的意思,才將這個「美麗的廣場」稱為「紅場」。

※還記得台灣「總統府」之前的名字嗎?

  座落在台北市的總統府,是台灣最高的權力象徵,歷任總統皆在此處辦公。
這棟建築的背後,其實是台灣被殖民統治的血淚。

  1895 年,台灣正式進入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但台灣總督卻沒有較正式的辦公廳舍。
第五任台灣總督佐久間佐馬太,不但是史上任職最久的總督(1906-1915,任期長達 9 年),還制定一項殘酷的「五年理蕃計畫」,以武力討伐不順從的原住民。

這位征討原住民的總督,還在任內推動了台灣總督府的興建。
1907 年開始徵求總督府設計圖,並於 1912 年開始興建,1919 年全部完工。

  二次戰後,日本將台灣歸還中華民國政府,台灣總督府更名為「介壽館」。
1949 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到台北市,當時決定將台灣總督府略做整建,作為總統與行政院長聯合辦公的地方。

  關於「介壽館」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首先是出自於《詩經》「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第二種說法是替當時總統蔣「介」石祝「壽」。
所以我們今日所熟悉的「總統府」,其實本來的名稱是「介壽館」,前方的道路也被稱為「介壽路」。

  這兩個「介壽」,都是被陳水扁終結。
1996 年,時任台北市長的陳水扁,將「介壽路」更名為「凱達格蘭大道」;
2006 年,陳水扁以總統的身分,正式將「介壽館」定名為「總統府」。
雖然我們都知道這棟建築是總統府,但這三個字正式成為它的名稱,時間並不長。

〈位在台北市的中華民國「總統府」|Photo Credit:cjc0327@Flickr CC BY ND 2.0〉

建築再美也沒用,重點在能否掌握國家機器

  目前世界上仍有許多君主立憲國,這些王室所居住的宮殿都各有特色,也有豐富的歷史淵源。
像是英國女王所在的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已超過 300 年的歷史,是世界知名的王室宮殿。
又如日本皇居,雖然是天皇所居住的地方,但幾經重建、搬遷,目前在東京千代田的皇居,其實是 1969 年才開始使用的宮殿,相對來說就少了一點「古早味」。

  除了皇室,各國領導人也多半在具有象徵意義的建築辦公。
之所以在民主化的時代,要用專制時期的宮殿作為政權的象徵,不外乎就是一種政權正統的延續;建築還在,精神卻不同。

以近來被台灣所討論的「馬爾他騎士團」為例,「國土」僅 360 ,實際上就是兩棟建築物的規模,但這個「微型國家」卻有106個邦交國,也能以不同身分參加國際組織。

無論如何,治理一個國家的關鍵不在權力建築的富麗堂皇,而是有沒有辦法掌握國家機器、維繫主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濠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