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790.PNG

  眷村飲食南北有分,各有風味。
平常或年節偶爾會互贈左右鄰居品嚐,互相交換烹飪心得或所長。
隨著子女成長,生活壓力日漸加重,有些眷村利用晨間賣些豆漿、油條、燒餅,也有賣些陽春麵、包子、蒸餃,有些眷戶利用黃昏推著腳踏車後面架個籃子或箱子,裡面裝著親手製做的饅頭、花捲、大餅或槓子頭等北方麵食製品, 沿著巷口、村子叫賣,賺些微薄小利,以貼補家用。

  眷村的食物大概有豆漿、油條、燒餅、陽春、包子、炒飯、醃製小菜、南京板鴨、鹽水鴨、榨菜、蔥油餅等。
眷村的人都很好客,尤其職業相同,同事、朋友很自然的會偶而小聚,小吃攤除了賣小吃外,也成為村了裡三、五好友聚會聊天的場所,最常見的就是在麵攤切盤滷菜,炒一盤青菜、一碗陽春麵或水餃,喝點小酒,天南地北,聊上幾個小時怡然自得。

參考〔3〕

  在那困頓的眷村生活中除了吃、穿是一大問題,一到開學時五六個子女,一兩百元的學費就是家裡最大的問題,大部份的家庭都是靠標會或借貸來週轉。
每個月光是餵飽一家人的肚子都不夠了,那有剩餘的錢購置一大群孩子的衣服?
尤其孩子總是好動的,一年一年成長的快,屁股、膝蓋部位經常磨破,媽媽們總會用些布塊,手拿著針線,一圈一圈如蜘蛛網般的補丁。
老大的褲子小了,修改一下給老二穿,老二的修補一下又給老三穿。
每個月用完的米袋,或是駱駝牌、中美合作的麵粉袋,裁剪縫製成內衣、內褲。
而孩子的腳上所穿的鞋子,幾乎都是媽媽們親手縫製的布鞋,用裁剪剩下的碎布,以麵粉攪製的漿糊,一層一層的黏,一片黏一片的連成一大塊,晾乾後依孩子們的腳形裁剪,成為鞋底,再用黑布雙層作鞋面,穿久後的鞋子破洞, 再用破布縫補,在孩子考上初中,有能力借貸買雙回力牌球鞋獎賞一下,就值得整個眷村小孩欽羨不已了。

參考〔3〕

  當年眷村家家戶戶都有前、後院,圍著竹籬笆,遇颱風下大雨,屋子進水,竹籬笆不勝負荷,需自己挖洞、幫忙編竹籬笆,門檻一次比一次高,漸由竹籬笆改善為磚牆,亦一次一次的砌高,因為經費有限,只能靠標會來渡過難關 。

  眷村初建時就有電力,屋內的照明全靠一盞昏黃的燈泡。
全村只有三個井與三個水龍頭,是飲水的來源。
當初眷村初建時,並沒有規畫地下水系統,所以只要一下雨,整個村子就會淹水。
而今眷村的破舊,使得改建的聲浪日漸擴大。
現有的眷村也在歲月的催殘慢慢頹敗,今天的紀錄也將成為日後的歷史。

參考〔3〕
IMG_1791.PNG

  現在大多數的人都是以開車、騎機車當代步的工具,但你有沒有想過,在過去的歲月中,他們是用什麼工具嗎?
在以前的時代,大家幾乎都是用走路的比較多,但隨著科技的進步,慢慢的,腳踏車成了台灣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如果你家裡有一台腳踏車,那真的會讓人羨慕。

IMG_1792.PNG
在腳踏車之後,又有一種更新的代步工具,那就是俗稱的「摩托車」。
「摩托車」在當時,是一種蠻拉風的代步工具,但也是要花上一大比的費用才買的到的。
在那個年代嫁妝如果有一輛摩托車,就不知羨煞了多少人呢!

IMG_1793.PNG

參考文獻
1. 楊放,1995,「落地生根--眷村人物與經驗」,台北市,允晨文化出 版 公 司 。
2. 林樹、潘國正、劉益誠、曾嘉玲、何致遠、邱碧芳、李志武,「田野 調查報告書」1997,新竹市,竹塹文化資產叢書出版社。
3. 戴德銘,2000,「眷戀」, 高雄市,行政新聞局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濠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