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波》南海歸贈 王定國侍人 寓娘
宋代:蘇軾

導言:
  蘇軾的好友王鞏(字定國)因為受到讓蘇軾幾乎遭到殺身之禍的“烏臺詩案”文字獄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蘇軾亦被謫黃州〉。
王定國受貶時,其歌妓柔奴毅然隨行到嶺南。

  公元 1083 年(元豐六年)王鞏北歸,柔奴(別名寓娘)出為蘇軾勸酒。
蘇問及廣南風土,柔奴答以“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蘇軾聽後,大受感動,作此詞以贊。

常羡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盡道清歌傳皓齒;
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
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
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解讀:
  常常羨慕這如玉雕琢般豐神俊朗的男子(指王定國),就連上天也憐惜他,贈與柔美聰慧的佳人(指寓娘)與之相伴。
人人稱道那女子的歌聲輕妙,脣紅齒白笑容柔美;風起時,那歌聲如雪片飛過炎熱的夏日,使炎熱都變得清涼了。
你(指寓娘)從遙遠的地方歸來,卻看起來更加年輕了;笑容依舊,笑顏裡好像還帶著嶺南梅花的清香。
我問你:“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卻坦然答道:“能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解析:
  詞中以明潔流暢的語言,簡練而又傳神地刻畫了柔奴外表與內心相統一的美好品性,通過歌頌柔奴身處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貴品格,抒發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隨遇而安、無往不快的曠達襟懷。
  蘇軾的這首詞,受白詩的啟發,但又明顯的帶有王鞏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著詞人的個性特徵,完全是蘇東坡式的警語。
它歌頌柔奴隨緣自適的曠達與樂觀,同時也寄寓著詩人自己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

  這首詞不僅刻畫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藝,而且著重歌頌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潔人品。
柔中帶剛,情理交融,空靈清曠,細膩柔婉,是這首詞的風格所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濠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