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機會去金門,對這個地方一直心馳神往,就好比一九六零年代正在寫作《袁崇煥評傳》時的查良鏞,私心盼望有機會去一趟間關百戰時的寧遠(今遼寧興城)一樣。
看到胡璉《金門憶舊》這幾個字,忍不住想起劉亞洲將軍多年以前那篇《金門戰役檢討》。
這兩篇,可謂是一段歷史的雙重視角。
謝謝台大曾建元老師授權我在新客棧(xinkezhan2017)刊登他這篇紀念文章,也希望早日能看到胡璉將軍這本《金門憶舊》。
石扉客
 
胡璉《金門憶舊》重刊導讀
——胡璉逝世四十年紀念
 
  胡璉在台灣的勳業與事功,完全奠基在金門。
他也因此被譽為金門王和金門現代恩主公,與唐代開浯的牧馬侯陳淵千古齊名。

  《金門憶舊》一書,是胡璉有關金門的回憶錄,初版於民國六十五年,隔年胡璉就去世了。這是解甲歸田多年後的胡璉對自己精心經營的金門的人生回望。
寫作此書的時候,胡璉每週都到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旁聽李守孔的《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和林瑞翰的《宋史專題研究》,除了病假外,風雨無輟,他在江西組建第十二兵團和怒潮軍事政治幹部學校時,總以南宋丞相文天祥故事激勵士氣,文天祥在零丁洋裡嘆零丁,四顧茫茫,國破身亡,胡璉卻以助軍古寧頭大捷扭轉乾坤,建設金門為海上長城,固若金湯,俯仰顧盼天地幽幽。生前戍邊嚴陣以待,身後永世魂護台灣。
  民國三十八年,胡璉以黨軍模式在江西重組國軍第十二兵團,起用柯遠芬為副司令官,計畫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邊區建立游擊根據地,與台灣遙相呼應。
而這也是李宗仁代總統所任陸軍總司令張發奎《防衛湘贛粵邊區計畫》的一環。
 
  胡璉、柯遠芬,以及十二兵團裡的悍將高魁元,都是黃埔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第四期的同學,蔣中正、陳誠的學生。
胡璉和柯遠芬心裡想的,就是孫中山繼承自列寧(Vladimir Ilyich Lenin)十月革命的經驗,以黨建軍、以黨建國,當年中國共產黨就是在這一片山區建立起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
胡璉在此招募流亡學生,以「上馬殺敵,下馬治民」為軍政幹部人才培育的目標,創立了怒潮軍事政治幹部學校,這是他在中國大陸內部經營反共復國事業的資本。
  
  在閩浙贛粵邊區建立游擊根據地的構想,抵不過中國人民解放軍一路而南的強大攻勢,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在國立浙江大學史地學系教授張其昀的建議下,下野之前即已佈局撤退台灣。
作為蔣中正中央系國軍的嫡系部隊,胡璉接受了蔣中正的建議,乃率領兵團大軍和怒潮學生分由江西經閩西、粵東兩路殺出,沿梅江抵汕頭,自九月底起分批離開中國大陸。
其中第十八軍高魁元部先應東南軍政副長官羅卓英之請渡海馳援金門。
十月中再有第十九軍劉雲翰部在東海和台灣海峽故意迷蹤,突然於十月二十四日轉向登陸金門料羅灣,支援福建省福州綏靖公署主任湯恩伯、李良榮第二十二兵團和先遣的高魁元第十八軍防衛作戰。
胡璉臨危受命,接任福建省政府主席,指揮國軍反攻,贏得古寧頭大捷。
戰後開府金門,第十二兵團改編為金門防衛軍,就任金門防衛司令官,而以怒潮學生投入部隊、金門戰地政務和支援中小學教育,從此展開他在戰後金門十年的建設。
  
  胡璉建設金門戰地的指導思想,表現在柯遠芬在怒潮學校〈現代戰爭思想〉演說中所宣示的三大教育宗旨:
一、現代戰爭的觀念,是以武力為中心的思想總體戰;
二、現代戰爭的形態,是以攻擊為滲透,防禦為網形;
三、現代戰爭的方法,是以群眾為基礎,武力為後盾。
孫中山建國程序論中第一階段的軍法之治主張,更賦予了胡璉和柯遠芬規劃戰地政務的正當性基礎。
當然,金門並非軍事佔領地,卻是戰地和前線。
胡璉想像反攻大陸戰爭開動時,他的兵團必定在第一線打前鋒,在收復的失土上迅速建立統治秩序,也將成為他的重要任務。
如此一來,他必須擁有一批可以協助他在收復之地實施軍事接管的優秀幹部。
這是他何以不願將怒潮學生直接送入陸軍訓練司令兼台灣防衛司令官孫立人在高雄縣鳳山鎮主持復校的陸軍軍官學校的原因。
胡璉沒有機會在江西老蘇區一展身手的戰地建設構想,在位於台灣本島的中央政府對其鞭長莫及的情況下,金門正好提供了他絶佳的軍事統治實驗場地。
蔣中正、陳誠、蔣經國等台灣實力軍政首長雖對胡璉的霸氣和領導才華有所忌憚,對胡璉忠黨愛國之心則毫不懷疑,絶對信任,這也是大將軍胡璉號稱金門王而何以受國家的權傾倚重了。
  
  胡璉以兵團幹部和怒潮子弟為枝幹,在金門實施戰地政務,最早一度設立金門行政公署接管金門縣政。
然而,要達到網形防禦和群眾動員作戰軍民一體的程度,則必須根本地將金門從「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傳統社會,改造成高度軍事政治動員的戰鬥共同體。
這一任務,則主要由胡璉怒潮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來承擔。
胡璉以金門行政公署任命的村長取代傳統鄉紳在基層社會的領袖地位,並在各村派任村指導員,對基層民眾進行反共意識形塑和戰備訓練,同時建立戶籍紀錄,而以五戶聯保連坐制度,建立保密防諜的網絡。
村指導員可謂金門防衛軍在各村的代表,民國四十二年後,金門在民伕徵调的基礎上成立民防指揮部,各村民防中隊即由村指導員或其後改稱的副村長負責組訓,實施政治、軍事和軍勤教育。
胡璉在金門創立福建省立金門中學,由怒潮學校教官進駐任教。
胡璉還通過國軍和民防隊的政治教育,以黨國思想和三民主義對金門軍民進行精神武裝,並有《正氣中華報》的發行,作為金門軍民共同的精神食糧。
  胡璉在金門島上樹立一系列的精神地標,如太武山頂的毋忘在莒泐石、太武忠烈祠、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紀念碑、國父孫中山銅像、無名英雄像、無愧亭、莒光樓等,強化國軍官兵的政治意識、提醒其歷史使命,鼓舞其士氣,也榮耀著他們的國魂。  
  
  胡璉駐守金門期間曾經發動過幾次反攻大陸登陸游擊作戰,但都只是戰技的鍛鍊,真正大規模的反攻和佔領計畫從未實現,其原因是兩岸已被鑲嵌在冷戰結構,而各為美國和蘇聯的代理人,不可能單獨破壞東亞區域恐怖平衡,以致國軍若無美軍支援,便不具備單獨發起大規模反攻作戰的能力。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對岸也實施網形防禦,以黨國嚴密的社會控制和狂熱政治運動形塑的人民群眾配合解放軍的國防,使國軍騷擾性的游擊戰,一深入敵境便如陷入泥淖當中,動彈不得。
  
  胡璉兵團十萬官兵進駐金門,首先即為戰後人口僅三萬七千人的金門帶來龐大的生活環境壓力。
當時國家實力有限,金門實施戰地管制,以往支持金門經濟的僑匯斷絶,胡璉許多時候必須開源節流,自想辦法籌措建設經費。
壓榨國軍官兵和民防隊員的勞動力和國防經費的挪用,重政務而輕軍事,可能是胡璉主政金門期間最受訾議的地方,比如中央公路的興建和維護;
以粵華合作總社包辦物資供應和金門香港貿易、發行金門單行貨幣粵華合作總社銀幣流通券、以台灣大米換取金門高粱而建立金門高粱酒生產與銷售體系兼以解決金門糧食問題,則都是胡璉具有創意而效果奇佳的生財之道。
  金門有今天鬱鬱蔥蔥的人造森林、以中央公路伯玉路為中心貫穿全縣的交通網、金門高粱酒廠支撐起的豐富地方財政、文風鼎盛高等人才濟濟的文化風貌等等,無不出自當年胡璉頗富遠見的規劃。
  
  胡璉在金門的建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民國三十八年十月底古寧頭大戰後期接掌金門防務,十二月正式就任福建省主席、金門防衛司令官,四十年再兼任福建省游擊總指揮,到四十三年六月赴桃園縣出任陸軍第一野戰軍團司令,但仍兼任福建省主席到四十四年二月。
這一時期,亦正值韓戰期間,美國第七艦隊協防颱灣,台灣無立即遭受入侵威脅,胡璉因而必須搶進完成金門防禦工事。
這一階段胡璉治浯的施政重點為:「固國防,裕民生,人人納入組織,個個皆能戰鬥」,成就為古寧頭戰後金門的重建,使金門成為軍民一體的戰鬥共同體。
胡璉對金門實施軍事統治,設立金門行政公署接管金門縣政府職權,四十二年二月結束全面軍管,恢復金門縣政府。
這一期間則歷經了三十九年七月大二擔戰役、四十一年十月南日島戰役、四十二年二月湄洲島戰役和四十二年七月《粉碎計劃》東山島戰役。
大二擔戰役系源自解放軍主動由廈門進攻烈嶼鄉之大擔、二擔兩島,時國軍三谿部隊史恆豐部通訊中斷,幸賴小兵賴生明冒死傳送軍報,加以颱風天助,乃獲大勝,大擔、二擔此後改名大膽、二膽。
南日島、湄洲島和東山島戰役,則皆為與美國政府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設立之西方企業公司(Western Enterprises Inc.)合作,以突擊實戰驗收國軍戰技訓練成果,東山島戰役為解放軍擊敗,其後國軍則未再對中國大陸沿海發動突擊。
  
  胡璉遺下之金門防衛司令官由劉玉章接任,劉玉章亦為黃埔四期強將。
金門軍務與民政協調之問題,在胡璉卸任福建省主席後更形嚴重。
四十五年六月,國防部頒佈《金門馬祖地區戰地政務實驗辦法》,由金門防衛司令官兼任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主任委員,指導與監督金門縣政,並將福建省政府移駐台北縣新店鎮,才根本解決戰地政務的制度問題。
劉玉章四十三年到任未久,即於九月三日爆發九三炮戰,解放軍對金門展開密集炮擊。
劉玉章其後則採納日本軍事顧問團建議積極展開地下化防禦工事,其功用在更大規模的八二三炮戰中充分獲得證明。
劉玉章任滿後升任陸軍副總司令。
九三炮戰使美國警覺到協防颱灣的必要性,美國國務卿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親自動身到台北訪問,十二月,《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在台北簽訂並經兩國國會批淮而生效。
惟美國承諾協防的中華民國領土僅限於台灣和澎湖諸島,金門不在範圍之內。

  九三炮戰破壞了水頭碼頭,提高了金門與香港貿易海上運輸的風險,蔣中正總統於是下令停止。
四十四年一月,解放軍進攻浙江省舟山群島大陳列島,政府決定軍民撤遷台灣,美國國會通過〈台灣決議案〉(Formosa Resolution of 1955),授權總統艾森豪(Dwight David Eisenhower)在認為有必要時,得動用軍隊保衛台灣澎湖以外的中華民國領土,此則形同將金門納入美國協防範圍。
  
  胡璉在金門的第二階段為四十六年七月,回任金門防衛司令官,兼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主任委員與福建省反共救國軍總指揮,到四十八年十月底升任陸軍副總司令。
這一階段他治浯的施政重點為:「精兵,簡政,厚生,宏教」,即提高國軍戰力和戰地行政效率、增進民生經濟和國民教育。
任內於四十七年八月爆發八二三炮戰,金門遭受解放軍瘋狂密集炮擊,因有國軍被俘情報洩漏,金門防衛司令部翠谷水上餐廳於晚餐第一時間遭到抱擊命中,副司令官吉星文、趙家驤、章傑同時中彈先後殉國,司令部對外通訊中斷,逃過一劫的胡璉一時令不能出,全軍未奉命而不得還擊。
此時有司令部直屬抱兵第六九二營魯鳳三營長氣急攻心,決定自行開砲,全體砲兵部隊以為胡璉下令,士氣大振,全力反擊。
而後國軍再獲得美國第七艦隊軍事支援巨炮而還擊更加強烈。
炮戰持續四十六日後至十月始經兩岸高層秘密折衝而停戰。
金門炮戰因有先前地下防禦設施之構工,而使軍民傷亡降至最低。
解放軍以人道考慮單方宣佈停戰,改以實施單日象徵性炮擊,持續到六十八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建交,方才停止炮戰,兩岸終於全面停火。
胡璉領導金門軍民挺過八二三炮戰危機,戰後因戰火誘發青光眼疾,為政府護送西德治療,調任陸軍副總司令,主持國軍反攻大陸《凱旋計畫》之研究,自此完全由第一線戰場退出,也結束了在金門的日子。
   
  胡璉初治金門之時,軍民關係緊張,因為軍隊為了戰備需要,經常強制徵用民力或百姓家產,胡璉用了許多心思改善軍民關係,日後都對民眾損失設法補償,而胡璉拉攏民心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小手段,就是胡璉以自己的座車提供作為金門鄉人嫁娶迎親的禮車,軍車亦提供鄉人出外交通順路搭載服務,對軍營周邊獨居老人給予居家照顧,獎助在外留學讀書的金門學子。
大米換高粱、興修水利、獎勵養豬、進口香港舶來品、對鄰近軍營民宅免費供電、鄉民軍醫院醫療免費等等政策,也都大大改善鄉民的生活條件,受到歡迎。
有一則故事說,民國四十年間,有天胡璉到鄉村巡視,看見一位老婆婆在田間工作,於是上前慰問,但老婆婆卻對他比手畫腳、大聲吼叫,此事顯示出當時金門人民的憤怒及不滿。
誰能想到,胡璉日後竟成為當代金門人崇敬喜愛的恩主公。

  胡璉在本書最後,闡述了他的金門邊防經驗所凝聚出來的金門精神,為大無畏、親愛精誠、刻苦耐勞與恬淡謙退四端。

金門孤懸大陸邊緣,時刻防衛解放軍襲擊,此為大無畏;
兵團上下道義相繫、生死與共,此為親愛精誠;
前線孤島資源匱乏,必須刻苦耐勞;
兵團不稱功,接受整軍編遣,為恬淡謙退。

  今日兩岸已走向和平發展與競爭的時代,儘管戰爭的威脅猶在,金門如何由兩岸兵家必爭之地,扭轉乾坤,由中國自由和民主的示範和監護者,進而同時成為兩岸和平的橋樑和兩岸治理的政治實驗區,這是金門人民對自己和台灣海峽兩岸歷史命運的道義責任,也是當代金門最佳的全民國防戰略,更是金門精神在當代的發揚光大。

  要認識當代的金門如何在戰爭的歲月中,從一個資源貧瘠、滿佈廢墟的蕞爾小島,搖身一變為民生富裕的海上公園;
從抱聲隆隆的軍事前線,如何轉型為交通來往繁忙的兩岸和平橋樑、自由燈塔、民主長城,《金門憶舊》一書,作為那以生命和鮮血見證的當事人的第一手史料和心路歷程,凡是金門人,不能不看,在後方享受金門人犧牲的全體台灣國人,更不能不看。

民國一○六年四月十七日十時半 台北晴園
(本文作者曾建元系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學博士,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國立台灣大學客家研究中心特約副研究員兼副主任,題圖系作者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濠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