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爾多葡萄酒

  波爾多是法國最大的AOC葡萄酒產區。
同樣是波爾多 AOC 等級的紅葡萄酒,在分級上還大有不同,通常是酒標上標稱的產區越小,葡萄酒的質量越高,所以酒莊(Margaret Red)的酒最為名貴。
在波爾多縱橫十萬公頃的葡萄園上,遍佈大小酒莊 8000 多個,出產的葡萄酒各具風格,縱是一街之隔,風味亦截然不同,這也是波爾多紅酒令人著迷的原因之一。

  酒城波爾多有句名言:酒是釀造師的孩子。
意思是說,有了優秀的釀造師,才能創造出高質量的酒。
葡萄汁在發酵過程中,浸皮的時間控制著紅酒清澈動人的顏色及酒中單寧的含量;
發酵完成後,需要將沉於發酵槽底的酒渣抽取出來,這是一段緩慢而耐心的過程;
接下來是選出品質最好的酒,同時將不同品種的葡萄酒以完美的比例結合。
這樣不但可以提升酒的品質,還可以保留下不同品種葡萄的風味,而且能結合出更為獨特美妙的口味。
經過幾個月或更長的時間,葡萄酒從橡木桶中裝瓶封蓋。
此時的紅葡萄酒依然具有生命力,它們透過軟木塞緩緩地呼吸,繼續發生著奇妙的變化,漸漸達到成熟。
因此,波爾多紅酒大多適宜長期保存,上佳的美酒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才能成熟。

波爾多葡萄酒的分級表
· 1855 年波爾多紅白葡萄酒等級表
  1855 年,世界萬國博覽會在巴黎舉行。
為弘揚法國美酒文化,當時的法國國王拿破崙三世命令波爾多商會將波爾多產區的葡萄酒進行等級評定,結果共有 61 家紅葡萄酒酒莊和 1 家白葡萄酒分成 5 級入圍。
  波爾多葡萄酒等級表流傳至今,但我們在查閲它時須知:
——該等級表以 MEDOC 次產區的葡萄酒為主,GRAVES 次產區只有一款紅葡萄酒入圍,且名列 5 大頂級酒莊之列,因為Chateau Haut-BrionPessac 這款酒太好了。
——波爾多產區內 Saint-Emilion 聖-艾米倫次產區的葡萄酒也非常著名,但該表未收入, 所以要以 Saint-Emilion 次產區自己的葡萄酒等級表作參考。
——當時的分類不用酒莊 CHATEAU 一詞,而用詞彙 CRU,意為土壤,標明 CRU 的葡萄酒一般都比較好。
· 格拉夫 GRAVES 次產區葡萄酒莊表 1953年,格拉夫次產區自行評定的紅白葡萄酒表,但未分級別。
· 聖-艾米倫 SAINT-EMILLION 次產區葡萄酒等級表 1954年,聖-艾米倫次產區將自己 860 公頃土地上的美酒分級,它在頂級酒莊中又分為 A 級和 B 級,A 級比 B 級酒質高很多。
· GRAND VIN 意為"偉大的葡萄酒"。
一些波爾多葡萄酒標註它,表示該葡萄酒在酒莊中已儲藏 3 年,其中橡木桶中貯存 18-24 月後,裝瓶 1 年之上,其間沒有出問題經受了考驗,所以是好酒,"偉大的酒"。
· 有些酒標為 Bordeaux Superieur,這種稱謂只是當時的一種分類方法,絶大多數波爾多葡萄酒都屬此列,所以它並不表示該葡萄酒有多好。
· 波爾多產區最貴的葡萄酒是 "貝托斯酒莊" CHATEAU PETRUS,因為其土壤構成是隕石構成,全球獨有,所以酒價昂貴。
· 波爾多產區最著名的白葡萄酒是 Chateau d'Yquem-Sauternes。
 
好壞鑒別-酒品年份表
葡萄酒酒瓶的正面標籤上標明了該葡萄酒的年份,葡萄年指葡萄採摘和釀造的年份,它與裝瓶年無關。
葡萄年份的好壞與當年葡萄收割前雨水多少有關,雨水過多則葡萄酒釀出來偏淡。
例如,1991 年和 1992 年,波爾多地區就曾陰雨連綿,結果,91 和 92 年的葡萄就不夠甜,葡萄皮薄,葡萄酒釀造後,其單寧含量明顯不足而口感差。
葡萄年好壞還取決於冬春氣候和陽光等......
同一葡萄年對不同地區可能好壞差異,要根據葡萄酒所屬地區來查年份表。
即使同一年份的同一產區,也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1997 年是公認的葡萄大年,但波爾多產區的 MEDOC 次產區和 GRAVES 次產區卻因為收穫前的一場大雨而使其酒質差於 POMOREL 次產區和 SAINT EMILLION 次產區。
最近的大年是 2000 年,法國很多酒莊都囤積 2000 年的葡萄酒不發售,想等以後升值再賣。
法國葡萄酒主要產區 1966-2003 年份表:
註:*差的年份,**中等年份,***好的年份,****特優年份,★頂好大年
產區/年份 波爾多紅
波爾多紅 波爾多白 SauternesBarsac白 勃艮第紅 勃艮第白 寶祖利 北羅訥
1966  ****  ***  ***  ****  **  ****
1967  **  **  ★  **  **  ***
1970  ***  ***  ***  ***  ***  ★
1971  ***  ***  ***  ***  ***  ***
1975  **  ***  ★  *  **  **
1976  ***  ***  ****  ****  ***  ****
1978  ***  ***  **  ★  ****  ★
1979  ***  ****  ***  ***  ★  ★
1981  ***  ***  ***  **  **  ***
1982  ****  ***  ***  **  ***  ****
1983  ***  ****  ★  ***  ****  ****
1985  ****  ****  ***  ****  ****  ★
1986  ★  ***  ****  ***  ***  ***
1987  **  ***  **  **  **  **
1988  *** * **  ★  ★  ****  **
1989  ****  ***  ★  ****  ★  ****  ***
1990  ★  ***  ★  ★  ****  ****  ★
1991  **  ***  ***  ***  ****  ★  ***
1992  **  ***  *  ***  ****  **  *
1993  ***  ***  *  ****  ****  ***  **
1994  ***  ***  **  ***  ***  ***  ***
1995  ****  ***  ****  ****  ***  ****  ****
1996  ****  ***  ****  ****  ***  ***  ****
1997  ***  ****  ****  ***  ****  ***  ★
1998  ****  ****  ***  ***  ****  ***  ★
1999  ***  ***  ****  ***  **  ***  ***
2000  ****  ****  * **  ****  ****  ***
2001  ****  *** ★ **** *** *** ****
2002  ****  **** ★ **** **** *** ***
2003  ★  **** ★ ★ **** ★ ★
 
勃艮第葡萄酒及等級制度
 
  法國勃艮第產區的分級體系雖然與波爾多同樣古老,但是它的分級制度是以葡萄園而不是酒莊為基礎的。
你瞭解勃艮第的這種分級制度嗎?
這種分級方式對價格有什麼樣的影響?
它是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呢?
  Domaine de la Romanée-Conti 是世界上最貴的酒
  1855 年的兩件事奠定了今天看似對立的紅酒分級制度。
一件是 Wine of Médoc 1855 Classification(中國人習慣叫它“1855年波爾多酒莊分級體系” ),當年制定這套分級體系的拿破崙三世可能永遠都想不到,這個體系直接把波爾多這推向了葡萄酒——這座龐大金字塔的頂部。
同樣也是這套分級制度,造就了我們熟知的波爾多的五大酒莊(拉菲酒莊,瑪歌酒莊,拉度酒莊,木桐酒莊和侯貝酒莊),對於某個特定產區來說,這也許是最成功一次世界級營銷。
 
  1855年的另外一件事,卻並不那麼起眼,也沒有那麼多人記得,一個叫 Lavalle 的書商出版了一張名為 Plan Topographique of Burgundy's Côte d'Or(勃艮第葡萄園地圖)的地圖,上面記載了勃艮第所有的葡萄園分佈,而這張地圖,則在 80 多年後的 1936 年,直接成為了 400 多個葡萄產區分級的基礎。
兩件事在當時都出於簡單的商業需要,但卻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波爾多的價格分級直接成為了波爾多產區的鼓推者,勃艮第的地區分級是怎樣度過漫長歲月呢?
 
價格演變史
 
勃艮第頂級莊園的價格
 
  最初的分級還是從價格為標準的。
在19世紀,勃艮第最初的分級是以各個地區的平均酒價為基礎。
當時價格由專業酒商(négociant)控制,酒莊沒什麼發言權。
所以,與波爾多地區的酒商以莊園為分級基礎不同的是,勃艮第是以產區為基礎的。
當 Lavalle 地圖出版的時候,勃艮第的各個產區已經具備了詳細的特徵介紹。
 
  早在19世紀初,勃艮第的酒價就已經採用和今天相似的分級方法:
頂級的 Romanée-Conti,隨後的 Chambertin,再往下是 Musigny,Richebourg 和 Clos Vougeot。
這個順位在百多年後的今天也未有改變,只是插入了 Nuits、Geverey、Volnay、Pommard 和 Savigny 等級更為精細。
從 1950 年代開始, Premier Cru 葡萄園和 Grand Cru 葡萄園就和 Village Wine 葡萄園徹底區分開來,酒莊的名字開始變得和葡萄園產區同樣重要。
 
  在 1930 年代勃艮第葡萄產區分級制度建立後,對勃艮第和波爾多的比較研究發現,按價格從高到低排列下來,勃艮第的產區級別和市場價格高低有很好的一致性。
頂級葡萄園的順序和一個世紀前比,除了 Chambertin 順位後移,其他的沒有明顯變動。
 
  唯一一個比較的變化,是那些較頂級的莊園都擴大了它們在排名榜上的佔有份額,這和波爾多地區 first growths 級別的酒莊合併鄰近酒莊是一樣的。
這其中動作最大的當然是 Domaine de la Romanée-Conti,他吞併了 La Tâche,後者也成為了最貴的 Grands Cru 葡萄酒之一。
 
等級排位
  勃艮第的核心產區 Côte d'Or 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北部為夜丘區(Côte de Nuit),南部為伯恩丘區(Côte de Beaune),勃艮第價格排名前20的酒莊都來自在這兩個產區。
 
  Côte-d'Or(金丘)地區 110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 27 個大小不等的群落,這裡面分佈著 375 個 Premiers Crus 和 32 個 Grands Crus 葡萄園。
這些密集的產區呈金字塔形分佈,超過 2/3 的 Regional Appellation 位於底部,僅有 10% 的 Grands Crus 位於頂端。
這樣的分級是經受得住市場考驗的,自上而下按 Grands Crus,Premiers Crus 到 Village Wines 的等級排列。
 
  頂級的 20 個酒莊在價位上分成 4 組。
Romanée 遙遙領先其他產區,位於第二集團的是 La Tâche,Musigny 和 Richebourg。
然後是 Gevrey-Chambertin 產區的 Le Chambertin 和 Clos de Bèze 佔據著第三級別的領先位置。
兩個 Premiers Crus 產區 Les Amoureuses 和 Clos-St-Jacques 出人意外的進入了第三級別。
Clos Vougeot 是被擠出 20 名外的 Grands Crus 產區,原因是只有土地中間的葡萄滿足 Grand Cru 的質量要求。
有很多小葡萄園的 Corton 產區也因為質量不均處於 32-70 名的位置。
 
  再來看看 Village Wine 的產區,Vosne-Romanée 處於領頭羊的地位, 後面跟著 Chambolle-Musigny, Gevrey-Chambertin 和 Morey-St-Denis。
通常在高檔 crus 產區有上佳表現的酒莊,在低檔的 village 產區也有出彩的表現。
這裡有個看起來不合理的現象—— Vosne-Romanée和Chambolle-Musigny 這樣的 Village Wine 在市面上賣到比過氣的 Premiers Cru 更高的價格。
比起波爾多地區的巨大起伏,勃艮第某些產區和價格的不一致大多是由過去對土地邊界的不當管理造成,歷史上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今日。
如果在今天對勃艮第產區按市場價格重新分級,結果和當前的產區排位應當不會有多少出入。
 
  產區的分級制度也在土地的價格上反映出來:
Village 產區的土地價格是 Regional 產區的10倍,Premier Cru 產區是 Village 產區的 2-3 倍,而最高級的 Grand Crus 產區又是 Premier Crus 土地價格的 3-4 倍。
  La Tâche 的價格僅次於 Romanée-Conti。
 
勃艮第 v.s 波爾多
  波爾多和勃艮第的截然不同的等級系統不僅僅是為了體現價格的不同,更是對酒本身的一種闡述。
眾所周知,波爾多的酒莊表示一瓶酒可以使用它名下任何土地上的葡萄(這就是副牌之由來),而在勃艮第,即使是同一個釀造者,所有的酒都要按照特定的葡萄園來分別對待的。
 
  用葡萄園分級的優勢在於,來自同一個葡萄園不同酒莊的酒在價格上的差異,反映了市場對不同酒莊的看法,由於它們使用了同樣的葡萄,更高的價格對應著同一個產區裡質量更高的酒。
不過,Premiers Crus 產區範圍太大,質量參差不齊,所以有必要進行一些淘汰。
 
  自從 1855 年來,雖然各種因素使得葡萄酒經歷了微妙的變化,但勃艮第的質量審查體系至今並沒有變化,在 Côte d'Or地區,半山腰那些能夠充分成熟的葡萄總是獲得最高評價,但在全球暖化的趨勢裡,這樣的標準還能維持多久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濠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