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客隆、東怡批發倉儲量販店、亞太量販店
  說到萬客隆,這可是台灣量販店的始祖,1989 年由豐群公司 張國安荷蘭引進的量販店,在台灣的第一家賣場開設在桃園八德鄉
張國安台灣三洋工業生產汽車、機車開始,後來併購來來百貨公司喜年來食品公司及 OK 便利商店

  我在他開萬客隆之前,有跟他簽定先租後買一塊內湖的土地(後來的德安百貨土地)的合約,原本我已經跟譚幼華談妥,在那塊土地上合作開設幼華幼稚園,但後來因為張國安兒子張宏嘉違約拒絕交地而中止,我還走了一段時間的法律程序,最終,因我工作的麥當勞公司認為當時負責麥當勞房地產部門的我,跟他人有房地訴訟極不妥當而撤告結束,只是對譚幼華心生虧欠。

  我之前到美國最常去的賣場就是 Price Club(之後被 Costco 合併滅失),當時對台灣還沒有這種大賣場深覺遺憾,在萬客隆八德賣場開幕後,我經常從台北塞車來回三、四個小時去採購。

  萬客隆跟現在的 Costco 同樣,都是採取會員制但沒有收取年費(它會員制是為了避開法規工業區不得零售的規定),但結局卻全然不同。
當時的萬客隆台灣第一家打著低價、批發價口號的大賣場,讓當時的台灣人為之瘋狂,萬客隆全盛時期遍佈台灣六家店年營收超過 220 億,內湖店單店年營收 60 億、有單日業績 4,500 萬的紀錄,至今仍然耀眼。(我當年幫好市多汐止內湖店時,評估好市多內湖店年營業額 45 億,也是以當時附近萬客隆年營業為參考值,但當時好市多老外只保守估 25 億年營業額,因為離汐止店太近,我耗了整天的時間才說服老外開內湖店,現在好市多內湖店已穩坐量販店店王寶座多年,地位不容動搖了!真該給我一面金牌!)

  營業額曾如此風光的萬客隆卻在台灣經營十四個年頭後黯然退場,個人認為賣場地點的偏僻經營管理權的不統一是兩個致命傷。
由於大型賣場土地取得不易,又認為賣場目的性強,為壓低土地取得成本,賣場都設立在偏遠的工業區甚或農業區內(桃園八德鄉工業用地、後來又開台茂店、台北內湖在垃圾焚化廠旁工業區、台中烏日鄉工業區、台南小北路邊、高雄民族路邊工業區、屏東也在工業區),在初期唯我獨尊沒有競爭者時期,再遠、再不方便消費者都會去,但後來競爭者的家樂福、大潤發、好市
的陸續加入,地點的偏僻就成了萬客隆的致命傷!

  另外在公司裡,中、外幹部因行事風格問題嚴重對立,還導致了所有處長級幹部集體出走風波,另外成立東怡批發倉儲量販店變成競爭對手。
東怡批發倉儲量販店後來也因出資者東怡營造出現財務問題,先轉賣給亞太流通改名亞太量販店,最後被潤泰集團併購,當年萬客隆訓練出來的人才,便開創出後來的本土量販店大潤發

二、內湖德安生活百貨、日湖生活百貨
  
前身為內湖德安生活百貨,也就是當初張宏嘉與我有爭議的土地上。
1990 年我在麥當勞副總裁任內,將內湖麥當勞的土地賣給德安建設的黃春發,他再取得旁邊原來要賣給我後來違約豐群公司的土地,合併合建了內湖德安百貨。
  德安百貨 1992 年 11 月 27 日開業,2009 年由元大建設接手更名為「日湖生活百貨」。
但在 2012 年 4 月 15 日結束營業,由興富發建設將其拆除重建成兩棟 29 層的住商大樓。

三、特易購 TESCO
  特易購英國最大、世界第三大的零售商,在 1998 年進入台灣之前,我還曾前往特易購位於曼谷亞洲區總部了解特易購及介紹台灣市場。
  當年特易購台灣的角色就如同現在的家樂福,賣的東西也較本土化,與現在的 Costco 不同。
剛進台灣時雄心壯志,喊出 5 年內要投資 250 億元在台灣展店 20 家,後來還真的投入三十多億購買量販店需要的土地,我公司同事還加入特易購公司,陸續在台灣開設了桃園經國店、中壢店、台北三民店、新店店、台中店台南店,還有進行中的高雄店
營運上提供了量販店 24 小時不打烊的經營模式,這些都是創舉。

  可惜最後沒有能經營得很好,七年後被家樂福以 1.32 億歐元(約新台幣 52.7 億元 )收購,該交易案並附帶通過法國家樂福以 1.89 億歐元(約新台幣 75.5 億元 )出售家樂福捷克斯洛伐克的 15 家賣場經營權給 TESCO 集團,創下全球零售業中首度交換海外資產的首例。
也因此,這個世界性的品牌就在台灣消失了。

四、佳市客 Jusco
  
2004 年日本最大購物集團 AEON,其旗下品牌 Jusco 量販店在台灣 新竹 風城成立第一家門店,第二家設立於中和,但由於未達經濟規模與嚴重虧損,在 2007 年即結束門店,並撤出台灣市場。

五、吉安 Geant
  1996 年 9 月 25 日,法商佳喜樂集團(Groupe Casino)臺灣成立「吉安大股份有限公司」。

  1998 年 12 月 17 日,第一間吉安臺中購物中心「復興店」開幕。
復興店當初也是由我公司負責商場的規劃、工程發包、工程監造、商場招商,還負責商場第一年的經營管理。
為此我還成立了中濠 台中分公司

  1999 年 3 月 31 日,第二間吉安高雄購物中心「平等店」開幕。

  2000 年 7 月,以交換 3,150 萬股,另加計 8,00 0萬美金買下遠百企業 3,675 萬股,雙方持股各半,成為台、法合資的愛買吉安

  2006 年 9 月,遠東百貨以每股 4.5 元新台幣(共約 7.37 億新台幣),向佳喜樂集團買回遠百企業的股權,正式宣布佳喜樂集團退出台灣市場。

六、衣蝶百貨
  衣蝶百貨曾經是台灣第一家以年輕女性為目標客群的百貨公司。
1995 年成立的衣蝶百貨,當時可是叱吒百貨界,當時是由王又曾的女兒王令楣負責,經營的有聲有色;每年營業額高達百億。
  當年我公司在嘉義垂楊路承租一商場開發個案土地,原本整體規畫及招商已經告一段落,但地主考慮以後嘉義市容積率實施後會損失建築面積,所以希望能在嘉義容積率實施前搶到建築物容積,也就是說希望大樓能蓋多少面積就蓋多少面積。
當時我的評估,在嘉義高樓層建築只有旅館及百貨能接受,但當時嘉義的旅館業是走下坡的,因為交通的方便性,遊客都直接上阿里山,不停嘉義了,而嘉義商務旅客的需求也不大。
嘉義的百貨公司是有發展空間的,當時只有在現址對面的遠東百貨一家,而遠百的面積很小。
於是我就看上了當時最火的專業小面積的衣蝶百貨,在跟王令楣日本顧問多次的市場分析及討論後,終於拍板定案,成了衣蝶百貨走出台北市的第一家店。
  我公司從規劃設計到工程承包,一路將嘉義衣蝶百貨蓋了出來,到最後點交給衣蝶百貨公司
對地主、對衣蝶我們在整個過程中都相處的非常融洽、愉快,是一段非常美好的記憶!
  雖然身為力霸集團底下的金雞母,卻在力霸掏空案後受到嚴重影響,債臺高築之下,在 2008 年由新光三越買下,自此衣蝶百貨不復存在。
但對客死異鄉的王又曾及面對刑期的王令楣,感嘆良多!
尤其是那麼認真打拼的王令楣,諸多不捨!

七、三商百貨

  1975 年就創立的三商百貨,當初是從郵購業務開始的,那時沒有網路可以網上訂購,三商印製並廣為寄發許多產品名錄,供會員及一般消費者郵購。
到 1982 年起成立百貨賣場經營。與現在的寶雅生活館、小北百貨相類似。
當時的三商百貨商品琳瑯滿目,從服飾到書籍,從書籍到生活用品,因其平價又親民的特性,巔峰時期全台灣可是有超過 80 家分店,三商行的多角化經營,亦產生三商百貨特有地景:
三商百貨周邊,會同時開立三商巧福、全家福鞋品量販店等關係企業。

  或許是因為近年來百家爭鳴,各種精品百貨冒出,再加網路商城蓬勃發展搶了實品店面的生意,三商百貨終於 2014 年走入歷史。

八、中興百貨
  
前身為芝麻百貨中興百貨 1985 年成立,


〈▲現址為新聚點 KTV

當時由還是小姑娘的徐莉玲總經理主導,有地下廊道連接旁邊的總督、首都戲院中興二館

創造當時台北市最時髦高檔的百貨娛樂商圈。
後來再開新竹店及接手明德春天百貨成立信義店
  說到中興百貨二館就勾起我心底的痛,當初我自己中濠不動產公司成立,主要是經營商場及開店業務,當時向明德春天王明德董事長取得中興百貨二館,開設「中濠春天廣場」,公司還為此增資五千萬。
也為此,還得罪了德安黃春發董事長,因為當時我沒有接他強力推薦位在台北後車站德安生活廣場

  「中濠春天廣場」當初是規畫打造一個 Outlet 精品館及美食街,當時是看準中興百貨時髦的消費群及總督、首都戲院看電影的人潮;
無奈當時信義計畫大型新興百貨商圈興起,再加看電影的網路訂票生態改變,整個商場營業額不如預期,我立刻斷腕止血,提前終止了商場的經營,也讓我當年賠了一個公司的資本額,雖然很痛,就當作是繳學費學一場慘痛的教訓吧!

  中興百貨也在 2008 年結束,走入歷史。

九、明德春天百貨
  
與法國春天百貨(Printemps)共同合資,1992 年成立。
  當時王明德企圖心非常強烈,共開了台北店桃園店等兩個據點。
王明德是以房地產開發起家的,自己擁有許多物業,我當初「中濠春天廣場」就是跟他承租的。
明德春天百貨也在 2004 年結束營業,走入歷史。

十、大新百貨
大新百貨.JPG
  位於高雄市 鹽埕區,由大統百貨的創辦人吳耀庭所創立,當時為大統百貨、大立伊勢丹百貨、大樂量販店、大統快速、真光電器量販店、新世界購物中心等的關係企業之一,後由其子吳振華接續商場事業,並投資合夥台灣好市多量販店。
  大新百貨於 1958 年 9 月 14 日開幕,當時曾是臺灣最大的百貨公司,大樓內啟用了全台灣第一座電扶梯,當時只有一樓到二樓往上,也成了我們小時遊戲的亮點。
首創在樓頂設置兒童樂園,獲得了空前的成功,那裏也成兒時記憶重要的部分,也是當時南台灣必遊景點。
當時的大新百貨連同旁邊的光復戲院、新樂街成了高雄頂尖商圈。
當年大新百貨的廁所是男女共用的,男生在小解,女生卻在後面進出,感覺很怪,印象深刻,這大概也是台灣最早兩性平權的廁所了。

  1986 年後因鹽埕區沒落,轉型成大統超市大新店,而後營業規模逐步縮減,並於 2010 年 6 月 30 日歇業。

十一、永琦東急百貨
  
1975 成立,於 2002 年結束。

  當時與遠東百貨、來來百貨臺灣早期三大百貨公司,也為臺灣第一家引進日本百貨技術的百貨公司,當時在台北 南京東路還有A、B兩個館。

十二、來來百貨
  
成立於 1978 年,最多時有台北西門、臺中三民店、桃園店中壢店
於 2013 年結束營業。

十三、臺灣八百伴百貨
  
日資
公司於 1988 年在台中 中清路開幕,並引進日本 裕毛屋超市
接著又開設桃園店,1997 年八百伴結束台灣營業。

十四、台灣馬莎百 Marks & Spencer
  
英國百貨體系,2007 台灣開設三間門市,首家設於在高雄夢時代購物中心台北忠孝東路
於是次投資中,統一超商付出了新台幣 1.3 億元加盟金。
由於在銷售業績始終沒有達到目標,馬莎
百貨於 2008 年 7 月決定撤出台灣

十五、龍心百貨
  
1984 年成立的龍心百貨位於台中市 中正路繼光街口,當時與遠東百貨、永琦百貨、來來百貨及中友百貨並列臺中市五大百貨公司。
  那個年代正是我住在台中開發台中工業區及社區的時期,這些地方的遊樂場,當時也都是我孩子們假日最愛去的地方,在他們早期的童年記憶一定還有位置。
  1990 年代後,臺中市之商圈及人潮轉移別處,站前商圈逐漸沒落,1998 年歇業。

十六、尖美百貨
  
位在高雄於 1993 年開幕的尖美百貨尖美大飯店,兩者為一個總體性規畫的商場建物,曾為當時高雄有名的地標之一,也與旁邊的夜市形成高雄尖美商圈
但後來受母公司尖美建設財務危機影響經營不順,最後在 2000 年結束營業。

十七、建台大丸百貨
  
建台水泥轉投資、與日本大丸百貨技術合作的一家百貨公司,曾在當時台灣最高樓層的高雄 85 廣場開有高雄店,裡面還開了當時號稱台灣最大的室內遊樂場;另外在台中 中港路(現在的台灣大道)開了台中分店,但營業額都不如預期,分別在 2000 年及 2002 年結束營業。

十八、大統新世紀購物中心
  
是由東南水泥、國產實業大統集團合資組成,主要以購物中心型態經營社區百貨及餐館等內容。
2001 年開幕,2014 年結束營業。

十九、東帝士百貨
  說到台南人在地的回憶,必非東帝士莫屬了。
東帝士百貨位在小北觀光夜市旁邊,當初是我最早相中,打算做商場及台南好市多的地方。
東帝士百貨在 1986 年開幕,營業期間見證了消費力以及經濟景氣的最高峰,但在後期小北觀光夜市逐漸沒落,東帝士的營運也隨之出現問題,買氣低迷加上集團本身的財務問題,東帝士在 2001 年黯然的決定結束營運。
  
雖然已成過往,網友仍不時的懷念「一樓的溫蒂漢堡和頂樓的遊樂場」、「現在想想百貨公司裡有游泳池真的很不可思議」、「台南人的童年回憶」現在的台南百貨公司一間又一間,但想必無法取代心中永遠的東帝士百貨

二十、全買超市
  全買為雲嘉南地區的老字號賣場及超市,在台灣努力了 20 年,卻因為家樂福、costco 的進駐,而逐漸失去競爭力。
雖然便宜親民,但種類以及新穎程度卻大輸,地方性中小型資本終究不敵大資本。
而許多當地人小時候的回憶——全買 斗六店的長頸鹿,再也不見它微笑矗立在那。

二十一、松青超市
  
記憶中的松青超市店面明亮乾淨,服務也良好周到,為何這樣一間看似沒問題的超市就這樣消失了?
其實在 2014 年的頂新黑心油事件後,同樣是頂新集團底下的松青超市遭受波及,買氣開始低迷。

當時松青超市又被查獲將過期原料做成便當販售,失去信心的民眾便不願意再來消費。
最終在 2015 年底,全聯以高額併購了松青,就這樣,陪伴台灣 29 年的超市,成了被「滅頂」的歷史。

  其實台灣早期還有元百貨、環亞百貨、大亞百貨、人人百貨、今日百貨、東方百貨、南洋百貨、廣盟百貨等,還真不少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濠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