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9376.JPG

  看到電視節目中介紹浸水營古道,說是我安徽績溪本家胡適父親胡鐵花曾走這條古道,當年他從台南往台東上任知州;胡適也在他三歲時,隨母親坐轎子從這裡翻過中央山脈到台東與父親會合。
我當時就在想應該要找機會走一趟,親身體驗和先人走相同路徑的感受(當然,時空背景不一樣、道路距離狀況差異甚多,走這條路時的心情也不一樣,已無法同日而語,但總還是有些牽連),但因為無論從屏東走到台東,還是從台東走到屏東都有需要車子接駁的問題,因此久久都未能付諸實行。

IMG_9352.JPG
〈▲2021 年元旦清晨 5:30 高雄技擊館上車出發,6:15 南州 7-11 休息(大型車無法上山,我們搭的 7 人座車)〉

IMG_9354.JPG
〈▲從枋寮水底寮轉往春日鄉,上行台東達仁鄉方向,天色漸明,山景漂亮〉

IMG_9356.JPG
〈▲已經清晨七點了,但中央山脈的阻擋,2021 年的太陽尚未探頭〉

IMG_9359.JPG
〈▲漂亮的朝暉,依稀可見一道彩虹〉

  跑友張秀竹跟她台北朋友黃麗玉,參加  2021 年元旦由高雄 99 登山社主辦走浸水營古道的行程:
「浸水營古道 預定計劃書 」
此路段只限九人座車以下通行 (全程無水源) (原車回高雄)
110 / 01 / 01 (星期五)  無線電:14520  前導(許茂寅)押後(楊才弘)
05:00 岡山 → 05:10 楠梓 → 05:30 高雄市→ 06:00 南州 7-11 → 08:00 大漢林道 23.6公里處(登山口 0K)
→ 11:00 出水坡 9.4K(午餐自理)→ 12:00 出發 → 木炭窯遺址 → 15:00 姑仔崙吊橋 15.9 K
→ 19:00 高雄市(晚餐自理)
以上為預計行程,一切以安全為首要考量。
自備雨衣、水、糧食、頭燈、面紙、外套。
一套乾淨衣物置於車上,下山時可換穿。
費用:1300 元(含旅遊平安險 200 萬附加 10 萬醫療)
活動負責人:楊才弘 0937 334 858

有伴一起走,我當然立刻答應參加,也詢問瓊瑩及淑玉是否參加,她們都有意願,但對 15.9 公里的山路,約七八小時的步程是否能完成?她們對自己能耐有相當疑慮。
我在之後一段時間,陪她們走了幾座台灣小百岳、走柴山,認為她們慢慢走體力不是問題,肯定能完成只是看要走多久(我特地多準備了頭燈,做最壞挑燈夜走的打算),而且冬季天冷比較不耗體力,旱季的浸水營步道不會滿地爛泥好走很多,都是適當的時機;她們雖然從未走過這麼長的山路,但也想考驗一下自己,激發自己潛力,答應一同前往。
IMG_9364.JPG
〈▲車子經老力里部落圖騰,轉入浸水營古道西半段前身的「大漢林道」〉

IMG_9368.JPG
〈▲經過原住民勇士雕像〉

IMG_9361.JPG
〈▲從力里溪谷遙望清晨中央山脈北大武的層層山景〉

IMG_9367.JPG
〈▲2021 年大漢山上的第一道曙光〉

IMG_9365.JPG
〈▲聚集許多迎接 2021 年第一道曙光的人們〉

  浸水營古道因受來自東邊太平洋富含水氣的暖氣流及來自西邊中央山脈冷氣流在此交匯影響,古道大多時間都在雲霧中,潮濕多雨,年雨量高達 5,200 公釐,甚至比台灣年平均降雨量最多陽明山鞍部的 4,892 公釐還多,再加步道地勢相對凹陷容易積水,故得「浸水」之名;1901 年日治時期於越嶺處成立最高警備據點「浸水營駐在所」,所以步道就以「浸水營」為名。
但因古道西邊起點水底寮附近,更早有清軍的「三條崙石頭營」負責古道防務,故清朝地方誌稱這條路為「三條崙道」,到現在都是當地人的慣用名稱。

IMG_9362.JPG
〈古道區劃設有「浸水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大武事業區台灣穗花杉自然保留區」及「大武台灣油杉自然保護區」,為台灣重要生態保護區〉

IMG_9374.JPG
〈▲看到車道邊有隻漂亮的台灣珍稀鳥種 藍腹鷴公鳥〉

IMG_9373.JPG
〈▲珍稀物種經常會在區內出現,單鳥類就有 5 科 7 種之多〉

S__17916061.jpg
〈▲我三天前才在台南的竹仔尖山看到藍腹鷴的母鳥(當時以為是帝雉,後經跑友指正:紅腳是藍腹鷴,黑腳才是帝雉)〉

IMG_9192.JPG
〈▲一個禮拜內在兩個不同地方分別看到珍稀鳥類藍腹鷴的公鳥及母鳥,超幸運的〉

  台灣在  16 世紀和西方世界最早的接觸就在枋寮海邊,17 世紀荷蘭人為了前往山區及台東尋找金礦,從枋寮往山區東行,走出了浸水營古道的前身;
IMG_9470.JPG
〈▲浸水營古道的前世今生〉

原住民卑南族利用這條路帶著熊掌、鹿茸、玉石、金片等山產,到西部與馬卡道族交換食鹽、鐵鍋、農具、布匹等生活用具,這條路當時成了卑南族、排灣族連絡南台灣東西兩岸的社路。
清代受「牡丹社事件」影響,光緒八年(1882)清軍先設“大樹林營盤”,由周大發督導清兵,修築確立這條長約 47 公里的越嶺路成為正式官道;道光年間,原居南部平原的西拉雅系馬卡道平埔族受平地人壓迫,一部分族群含淚沿著這條路線,越過中央山脈後再北上花東縱谷定居。
日治時期為了鎮壓排灣族,改建西起枋寮新開,越過中央山脈,東至臺東大武全長 47 公里的警備道路。
台灣光復後,國防部為了在大漢山頂建立雷達站,將部分路線開發為軍用車道,即現在的「大漢林道」(198 縣道),古道西段大部被大漢林道取代,而東段則日漸荒廢。

IMG_9389.JPG
〈▲2021 年元旦,浸水營古道行 五人組〉

IMG_9377.JPG
〈▲步道全長 15.9 公里,出發點 0K+00 里程碑(沿路每 500公尺都有木樁標示)〉

IMG_9379.JPG
〈▲起點海拔 1454 公尺,是全段步道最高點(元旦寒流來襲,在風口,體感氣溫很冷的)〉

IMG_9390.JPG
〈▲08:00 出發,滿地的楓葉(麗玉、竹子)〉

IMG_9391.JPG
〈▲感恩老天幫忙,天氣適宜、路況乾爽良好〉

IMG_9392.JPG
〈▲我們這團有四輛車,我們五人當然是走在最後段班啦〉

  民國 94 年,林務局以大漢林道中央山脈主脊最高點的 23.5 公里處為起點、臺東姑仔崙吊橋為終點,修築了古道東段這條長 15.9 公里的「浸水營國家步道」,其實古道西段從水底寮 1901 年日本人所立的“領路頭石碑”(前往大武的行旅會先來此祭拜祈求路上平順)開始,一路有“聖蹟亭”(清兵屯軍石頭營時為教化原住民敬重文字所建)、天台宮旁的“清代崁頭營原址”及“日警駐在所”,以及「大漢林道」上 7.4K、14K 及 20.1K 處,分別有“歸化門”、“六儀社”、“大樹前營盤”及“大樹林駐在所遺址”等,這一長段我們都搭車呼嘯而過(我們從 23.5 公里處下行);當然,試想古人還要攜帶家當行囊、餐糧、飲水,還得一路攀登防搶,單是前面這段幾十公里就不知要折騰多少天了(有浸水營超馬賽事,從屏東枋寮火車站出發,跑大漢林道經中央山脈到台東大武,全程 53 公里;但已超出我現在體能負荷了)。
IMG_9393.JPG
〈▲8:29 碧空無雲,視野開闊,心胸立刻開朗了起來〉

JMOW1804.JPG
〈▲不用說,心情當然開朗〉

IMG_9397.JPG
〈▲緩坡下行,天高氣爽,感謝老天給了我們走山的好天氣〉

JQIB1955.JPG
〈▲08:35 軍用車道直上,步道左下,於此處分開〉

  步道沿著大漢山及姑仔崙山山腹而行,受到東北、西南季風交互影響,又地處熱帶、亞熱帶交會,有極高的生物物種歧異度,
IMG_9398.JPG

更由於潮濕水氣高,林相青翠茂美,蕨類及蘭科植物尤其繁盛精彩,植物種類高達 700 多種。
IMG_9417.JPG
〈▲長在樹幹上的蘭科植物,增添林相的變化及美麗〉

▼08:45 元旦當天的天氣清朗,展望良好,北望中央山脈山系壯闊,
IMG_9399.JPG

▼09:04 來到日治時期高雄州“阿猴廳”與臺東廳“巴塱衛支廳”之交界,日治時代,臺灣總督從臺東廳啟行巡視浸水營古道時,高雄州知事及各級官員都在此地迎接,
IMG_9401.JPG
〈▲過州廳界,進入台東〉

▼09:09 來到往姑子崙山、加羅坂登山口岔路,
IMG_9402.JPG

瓊瑩在出發前,朋友警告她路上會有許多螞蝗,要她鞋襪上多噴些撒隆巴斯,我說這種天氣不要緊張啦!
IMG_9403.JPG

09:24 來到浸水營駐在所遺址,原有木造建築卻早已腐朽湮滅;
日治時期曾多次遭受臨近排灣族人襲擊,最嚴重 1914 年的浸水營事件,駐守在此的日警、眷屬與工人多達九人被殺害,駐在所也被燒毀;

IMG_9404.JPG
〈▲原係日本警察的辦公室及宿舍,被燒毀後於 1918 年重建,1924 年擴建〉

▼離開浸水營駐在所遺址繼續前行,
IMG_9405.JPG
〈▲山徑蔭涼,林相豐富〉

古道的路線幾乎沒有轉彎,直線緩下,沒有河川切割、沒有困難地形,是台灣東西橫越中央山脈最短最平緩的一條古道;
IMG_9408.JPG

雖然日治時代昭和 10 年就開通南迴公路,但是浸水營古道仍被平民普遍使用,作為趕牛以及到東部撈魚苗的主要道路;
IMG_9409.JPG
〈▲像是郊遊踏青,絲毫不覺疲憊〉

昔時,日本商社在臺灣西南部大量開闢蔗園,每年需求牛隻數千頭,都是來自水草充足,適合牛隻放牧的臺東平原(日治時期,台灣東部放養的水牛、黃牛數量最多有兩萬多頭),
IMG_9415.JPG
〈▲10:25 抵達第一涼亭休息〉

當時的熱門行業之一便是「牽牛割」,從東部出發,少則牽二、三十頭牛,多則上百頭,成群結隊的趕牛走浸水營越嶺道(當時唯一通道)到枋寮交賣,
IMG_9414.JPG
〈▲已經走了兩個半小時,停下休息、解放、吃水果點心〉

浸水營古道也成了重要的「牛道」。
IMG_9412.JPG
〈▲眺望對面大漢山頂,還能見到雷達站〉

直到民國 50 年代後期,耕耘機取代耕牛,加上經濟漸佳,一般人有能力買票乘車,浸水營古道才漸漸荒廢步入歷史。
IMG_9413.JPG
〈▲和我們同車的一對夫妻在我們後面,我最後一個離開涼亭,都沒有等到他們跟押後的活動主辦人〉

  11:35 來到了步道中點的 8 公里處,
IMG_9418.JPG
​​​​​​〈▲看來不需要走到天黑了〉

IMG_9416.JPG
〈▲一樹漂亮的楓紅〉

▼11:59 來到出水坡駐在所遺址,
IMG_9421.JPG

▼清光緒在這裡屯兵 30 人,日據時期建物經多次改建,
IMG_9422.JPG

▼還曾設有日本神社,但現在一切都灰飛煙滅,難尋痕跡了,
IMG_9423.JPG
〈▲只剩亂石數堆〉

我們在這裡吃午餐飯糰,休息停留了 40 分鐘,到台中來的下一團都抵達了,我還是沒有等到押後的領隊,台中團的領隊說看到我們團的在第一涼亭煮燒酒雞?
IMG_9420.JPG

13:16 抵達「出水坡山」岔路,
IMG_9424.JPG

▼這是全段步道唯一的三角點,
1121浸水營古道_210103_5.jpg
〈▲出水坡山 海拔 655公尺 二等三角點編號 1196 內補 079〉

▼距離步道才 30 公尺,又有基石,所以大家都會上去踩點;但三角點處無展望。
IMG_9427.JPG

▼13:55 續行至木炭窯遺址,
IMG_9433.JPG

▼在古道的下方,有數個寬 4.8 公尺,壁高 2.1 公尺,牆面厚達 80 公分的圓型土牆遺址,
IMG_9434.JPG

四周大片的相思林木,就成為民間製造薪炭的經濟來源,也因此就近在古道上建造燒製木炭的木炭窯。

▼13:57 經過小片石瀑,
IMG_9435.JPG

14:14 經過岩石壁下,這些都是初次出現在步道的景觀,
IMG_9437.JPG

▼14:16 經過傾倒樹木,古道開始以之字形下往姑子崙與茶茶牙賴溪的匯流口,
IMG_9438.JPG

▼14:20 坡度稍陡,有攀繩,但距離不長,
IMG_9440.JPG

▼14:41 經過新姑子崙駐在所(遺跡難尋),
IMG_9441[1].JPG

▼14:55 經過小鐵拱橋,
CSPG9900.JPG

▼淑玉登山雨鞋穿的不舒服,換上五指襪、夾腳拖,
IMG_9442.JPG

▼15:12 最後一公里路標,
IMG_9445[1].JPG

▼15:17 看到腳下姑仔崙溪,
IMG_9447.JPG

▼15:25 經過“清代溪底營盤址”,
1121浸水營古道_210103_3.jpg

這裡也是以前林務局苗圃遺址所在,也添加了古道不同時代的另一番特色風情,
IMG_9450.JPG
〈▲林務局時期種植高大檸檬桉樹〉

▼整排白滑的樹皮、直立的樹幹,立在路邊還真像是一排的電線杆,
IMG_9453[1].JPG

▼這種樹我在東歐旅遊時當地導遊叫它肥皂樹,因為搓揉樹葉會有肥皂的味道。
1121浸水營古道_210103_1.jpg

▼15:31 來到姑仔崙吊橋殘垣遺跡,
IMG_9456.JPG

▼這吊橋經多次修建,現僅留橋塔,在橋墩上可辨認「大正十五年竣工」字樣,
IMG_9455.JPG

▼15:35 下行來到新吊橋,
IMG_9463.JPG

▼重力式鋼管新橋建於 2016 年,
IMG_9464.JPG

吊橋跨越茶茶牙頓溪之上,
IMG_9460.JPG
〈▲竹子跟麗玉在步道行程結束後繼續留在台東旅遊〉

▼上到吊橋上,大家不約而同望向溪中,
IMG_9466.JPG

▼哇!怎麼會這樣?不但損失不貲,家人三天的假期也泡湯了。
IMG_9465.JPG

▼15:46 終於抵達 15.9 公里最後一根里程標示樁,
1121浸水營古道_210103.jpg

全程還控制在 8 個小時之內完成,也讓淑玉及瓊瑩創下新的登山紀錄。

  我們回到車上,但來時同車的夫妻及押後領隊仍未回來,聽駕駛說好像他們扭傷了腳,無法下山,有需要救難揹負他們下山,任何的戶外活動都會有一定的風險,必須謹慎小心,不可勉強。
IMG_9384.JPG
〈▲跟我一起跑馬、登山的竹子實在太強了,不但跑百馬、登百岳、跑 100  公里,還 8 次上南湖大山,只能說佩服!〉

  這條橫貫台灣東西、翻越中央山脈的古道,歷經大航海時期、滿清時期、日治時代,一直到今天,刻劃連結出台灣近五百年的歷史,一路上雖然沒有很突出的自然景觀,但卻是一條富含人文史跡與特殊自然生態景觀的山路;而且除了民國 60 到 80 年代曾經短暫荒廢,五百年來幾乎都通行無阻,所以有台灣「最長壽古道」的稱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濠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