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華人三大節日之一,團圓賞月是重要的家庭活動,月餅柚子是節日表徵,在台灣又因為醬油廠商連續幾年的中秋節推出「一家烤肉萬家香」的廣告,又發展出了中秋烤肉的特有活動。

〈▲影片轉載自網路〉

  在中國歷史上對月亮有許多美麗的傳說,這些都成了中秋節的故事:
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天上有十個太陽,有大力士後羿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口氣射下九個太陽,因此深受人民愛戴;王母娘娘也在崑崙山頂賜他一包能升天成仙的不死神藥,但他捨不得撇下美麗的妻子嫦娥,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

有一說是:
嫦娥為了成仙,偷吃了仙藥棄后羿而去,但嫦娥到了天上後受到天帝責罰,被幽居在月宮裡的廣寒宮;唐詩人李商隱詩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即由此而來。

另有一說是:
后羿手下大將蓬蒙趁后羿出獵,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威逼嫦娥交出神藥,嫦娥危急之時當機立斷吞下神藥。

還有說法是:
萬民擁戴后羿為王,但他居功自傲愈發狂妄,且變得驕奢淫逸,反而成了暴虐百姓的敵害;嫦娥為百姓著想,不能讓暴君長生不老,因此吃下了仙藥。

這些應該都是後人編撰的故事,也不必在意何真何假了。

二、吳剛伐桂

  唐人著作《酉陽雜俎》卷一〈天咫篇〉中有吳剛伐桂傳說記載:
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
 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

還記得在我小的時候跟在母親身邊賞月,母親就指給我看月亮上陰影形成的桂樹,以及樹下的吳剛;
也講述吳剛伐桂的故事給我聽,說人不要犯錯,否則老天爺就會有做不完的懲罰。

三、玉兔搗藥

  月宮中有玉兔長年在搗仙藥伴隨著嫦娥,也有說玉兔是嫦娥的化身,這些都是中秋節傳說故事之一。
早在
西漢劉向《五經通義‧體調番》有月中為何有兔子與蟾蜍、樵夫這樣的設問:
一月中有兔與蟾樵…
可見玉兔在月中的概念來源甚早。

東漢樂府詩〈董逃行〉有:
採取神藥若木端,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
用蟾蜍搗藥形象化的敘述。

佛教經典《本生經》中也敘述了玉兔升天的故事:
狐狸、樹獺、猴子和兔子長年在一個修道人處聽道,後得知大旱之年修道人無食為續,即將餓斃;
四種動物都想救他紛紛出去覓食,但都一無所獲;
最後兔子為了救人把自己投身入火中,這時,修道人顯露本尊真身,將兔子畫在月亮上以紀念之。

在《封神演義》故事中,還有一種說法:
文王姬昌之長子伯邑考生性敦厚仁愛,非常孝順;
他為了救父親卻被妲己迫害,死後三魂化作玉兔升上天。

LINE_ALBUM_2021919_210920.jpg
〈▲玉兔 中秋假期,帶娃兒走 12 生肖步道〉

四、月餅起義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當時是軍隊的祝捷食品。
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
唐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將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一書,才見「月餅」一詞;
但對中秋嘗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才有記載:
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元代末年百姓不堪忍受朝廷的殘酷統治,朱元璋揭竿而起,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
但朝庭官兵搜查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月餅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這也就是月餅起義的典故。

五、遊子(柚子)思歸

  柚子有「遊子」的諧音,蘊意吉祥,中秋時分也是柚子成熟季節;
中秋節是家人團聚的節日,以
吃柚子方式提醒在外地的遊子回家看看,也成了中秋的特色習俗。
241339681_10158609926607712_7970133841089058447_n.jpg
〈▲柚子皮剝成花瓣一樣的形狀,好給小朋友做帽子〉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
另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

  魏晉時就有「中秋」之說,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明文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中秋節始於唐朝,盛行於宋朝,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梁錄》卷四中,有這樣描述當時熱鬧的中秋佳節: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謂之月夕。
 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
 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
 或登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恣以竟夕之歡。

歷史上關於中秋的詩詞非常之多,就摘錄幾首唐、宋的中秋詩詞做欣賞: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月亮還是昔日的月亮,地方卻不是往年那個地方,自然,身邊的人也不再是往年的人。
被貶湓浦(今江西九江),物是人非,故鄉不見,孤苦伶仃。
詩歌清冷至極,悲苦無形。

※《望月懷遠》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張九齡是唐代一代名相,後遭奸臣排斥,貶謫荊州,中秋之夜懷念遠方親人,寫了這首詩。
茫茫海上升起一輪明月,此時你我都在天涯共望。
有情之人都怨月夜漫長,整夜不眠來把親人懷想。
熄滅蠟燭憐愛滿屋月光,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涼。
不能把美好月色捧給你,只望能夠與你相見夢鄉。
詩歌意境雄渾闊大,特別是前兩句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早已成為千古名句。

※《中秋》唐.李樸

皓魄當空寳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用寶鏡形容圓月,並帶入玉兔及蟾蜍,最後還邀人於銀河清澈後搭靈船遨遊廣寒宮。

※《子夜吳歌·秋歌》唐.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子夜吳歌》分別有春歌、夏歌、秋歌和冬歌四首。
這首秋歌,寫征夫之妻秋夜懷思遠征邊陲的丈夫,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著真摯情意。

李白愛寫月亮,最後甚至酒醉追井底明月溺斃,寫月亮的詞句很多: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等等,當然大部分不是寫中秋的。

※《月夜》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

當時杜甫在長安,望月而遙想鄜州(今陝西省富縣)的親人。
但詩歌只寫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
這種從對方立場設想的方式,寫出了一家人的真摯感情,經常被後人借鑒。

※《八月十五夜玩月》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老天用今夜如水月色,清洗天宇人間。
暑氣已退,天地清淨,秋色澄明,萬物清麗。
滿天繁星隱藏光彩讓給月色,金風水露反射出耀人的光芒。
經常變換的是人間,而月亮依然是恆久不變的!

※劉禹錫還有另一首同名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雲拼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

這首題為「桃園玩月」,寫於永貞革新失敗後,筆者被貶謫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桃源縣就位於這裡),當時景況他不免悲涼。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一句,已成為後人在中秋時節常用的佳句。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數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這首詩先寫中秋月色、庭園景觀,再寫望月懷人;
展現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之夜的圖畫。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詩題「天竺寺」今稱法鏡寺,位於靈隱山(飛來峰)的山麓;「桂子」特指月亮上吳剛伐桂的桂花。
桂花從天而降,就像自月亮上飄落下來,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見帶著露水,顏色潔白、新鮮;
到現在都沒搞懂吳剛為什麼要跟桂花樹過意不去,這桂花應該是嫦娥撒下來給予眾人的吧。

※《水調歌頭》宋.蘇東坡(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自古以來寫中秋的作品中,公認的絕唱。
它構思奇拔,獨辟蹊徑;
神話與現實、出塵與入世、感慨與曠達,層層交織;
極富浪漫主義色彩,也極富哲理與人情。
通觀全篇,皆是佳句,很好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中秋月》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軾與其胞弟蘇轍(字子由)久別重逢,共賞中秋之月。
如此賞心樂事,卻讓作者想到了聚後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
詩歌境界高遠,語言清麗,意味深長。

※《中秋見月和子由(胞弟蘇徹)》宋.蘇軾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盡銀闕湧,亂雲脫壞如崩濤。
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
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何人艤舟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
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隨歌板。
青熒滅沒轉山前,浪颭風回豈復堅。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鳴露草。
卷帘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
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臺客。

《木蘭花慢》宋.辛棄疾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繫?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怕萬裡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一連串的發問,使得這首詞幾乎是中國古代最有科學色彩的一首詞。
月亮為什麼能在空中不會掉下來?
沉到海裡,不會被碰壞嗎?
為什麼圓月漸漸變成一道彎月?
是不是這邊沉下去,那邊就升起來?……
八百年前的辛棄疾,竟然在詞中接觸到月亮繞地球旋轉這一科學現象。
王國維贊嘆說:
「直悟月輪繞地之理……可謂神悟。」

※辛棄疾還有一首《太常引》也是寫中秋的作品,另一首富於浪漫主義色彩的優秀詞章: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裡,直下看山河。
砍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念奴嬌·過洞庭》宋.張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
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
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
短髮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
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
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碧空萬裡,水波不興,月照湖面,寰宇澄澈。
泛舟湖上,以長江之水為酒,把北斗星當酒杯,再請天上的星辰萬象作為賓客來,和我一起細斟慢酌。
此情此境,沒有天地物我,不知今夕何夕。
這種壯闊、這種豪情,遍觀宋詞,無以復加。

※《中秋登樓望月》宋.米芾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第一段講述民間傳說珍珠的育成與月的盈虧有關,月圓之時蚌則孕珠;
第二段則講述民間傳說月由七寶合成,人間常有八萬二千戶給它修治;如果少了人的修治,桂樹枝就會一直長,會撐破月亮的。

米芾另有一首:
《水調歌頭.中秋》

砧聲送風急,蟠蟀思高秋;
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
收拾淒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倍覺不勝幽;
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

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
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
可愛一天風物,遍倚欄桿十二,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欹枕臥江流。

古人有秋夜搗衣,遠寄徵人的習俗,砧上搗衣之聲表明氣候轉寒了;
蟋蟀悲鳴同樣觸發人們的秋思。
不願自己陷入秋思的悲愁,收拾起淒涼景況的低落心情,但嚐杯中美酒,微醺之後景色就幽靜起來;
這時掛在南樓天空中的皎潔的月色,頓時讓人覺得多情了起來。
敞開心懷,吹奏橫笛,笛聲悠悠;
在這美好的中秋夜晚,在這美好情境下,倒酒暢飲。
此情此景流連忘返,遍倚欄杆
,深感世事若浮萍,飄移不定;
醉臥不知醒,倚枕而臥自江水長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濠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