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打敗瓦城、購併金童 搶下麥當勞

他打敗瓦城、購併金童 搶下麥當勞

合約解密》花80億取得速食龍頭20年經營權

撰文 / 梁任瑋
出處 / 今周刊   1047期

  傳聞一年多之久的台灣麥當勞新老闆近日揭曉,由國賓飯店總經理李昌霖出線。
他既不是第一,也不是唯一,為何能擊敗所有對手,吃下台灣麥當勞特許經營權?

  二○一六年十二月底,美國伊利諾州麥當勞全球總部,正處於大雪紛飛的季節,窗外飄著皚皚白雪,當全世界正準備度過聖誕節的時刻,國賓飯店總經理李昌霖飛到美國,以個人名義,正式與全球最大連鎖速食餐廳麥當勞簽訂買賣契約,拿下台灣市場二十年的特許經營權。

  當簽名落款的那一刻,李昌霖放下心中的大石頭,畢竟,簽下這份宛如字典一般厚的合約,是他歷經四百天嚴格審查、打敗十餘組競爭對手後的甜蜜戰果。

  儘管簽下保密協議,但消息還是很快在台北餐飲業傳開,李昌霖背後的出資團隊成員也隨之曝光;
除了他以外,還包括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與中和紡織董事長葉啟昭,據了解,成交金額約落在二.五億美元(約新台幣八十億元)上下。

便宜買
台北建物價值逾80億元

  「八十億元買台灣特許經營權,怎麼那麼便宜?
光是那幾棟坐落在台北精華地段的建築物,就不只這個金額。」
這是外界對於聽聞這個數字,當下的第一個反應。
但據了解,美國麥當勞總部起初開價也約四億美元,最後落槌價格與原先有一段差距,關鍵在於合約裡不為外界所知的「重重限制條件」。

  其一,台灣麥當勞所持有的自有房地產,美國總部迄今仍以原始取得成本計算,並未依市價重估,因此李昌霖團隊的買價居然「百億有找」,原因在於美國麥當勞針對不動產設立極為嚴苛的條款,包括:
一、若要處分必須經過美國總部同意;
二、不動產處分利益必須放在公司,不能進私人口袋,而且必須部分比例繳回美國總部。

「買方看到這麼嚴苛的條件,大概也不敢輕易出售這些不動產,原因很簡單,美國總部還是擁有絕對的主導經營權。」一位也曾接觸美國麥當勞總部的買家透露。

  此外,美國麥當勞一開始也祭出「四不一沒有」條件,立刻刷掉許多競逐者。

對手強
統一、義美、瓦城也來搶

  場景回到一五年,從麥當勞決定出售台灣業務之後,透過台灣麥當勞、擔任財會顧問的渣打銀行多方接觸買家,吸引眾團隊加入爭取行列,從統一集團、義美家、宣明智兒子宣昶有、瓦城徐承義等。
其中,最早與美國麥當勞接觸的,是有「購併金童」之稱的私募基金卓毅資本執行長郭明鑑

  為了拿下台灣麥當勞,郭明鑑組成一支黃金陣容,包括「投行教父」前高盛集團亞洲區副總裁宋學仁、萬海集團陳致遠、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等人,但麥當勞對接手團隊的一個要求就是「不要具有私募基金背景」,郭明鑑宋學仁等人的組合因而出局。

條件苛
麥當勞要求經營者形象佳

  其二,為了防止經營細節曝光,麥當勞設下台灣代理商「不要掛牌公司」的條件,因此,始終積極爭取的餐飲股王、瓦城董事長徐承義,最後也被排除在外。

  第三,為了保護商業機密,麥當勞要求新買家未來二十年特許經營期間,現有家族成員,連同下一代,都「不能投資連鎖速食相關行業」。
這個規定,使得外界點名呼聲很高、卻掌握台灣星巴克特許經營權、食品股王的統一集團,直接出局。

  美方不僅設下嚴格條件,要求買家必須能保護麥當勞的經營機密不得外洩,更特別的是,麥當勞希望找的合作夥伴是「沒有負面評價的企業家」、「Decent(正派)people,Local partner」,也就是社會形象良好的公司經營者,正是基於上述條件匯集後,最後由李昌霖、周俊吉、葉啟昭為代表的團隊出線。

  據悉,當初牽線美國麥當勞與李昌霖認識的,是此次擔任財務顧問的新加坡渣打銀行的投資銀行部門。
一決定要爭取台灣總代理,李昌霖隨即在一五年底登記成立「德昱」公司,掛名董事長,周俊吉及士林開發執行董事許玉山擔任董事,監察人為高梅鳳

  麥當勞為何吸引這麼多買家組隊?
一般人都以台灣麥當勞擁有雄厚的土地資產的誘因最大。
的確,麥當勞全台據點有不少屬於自有資產,光是桃園楊梅的物流、倉儲中心取得成本極低,搬遷開發的價值不可小覷。
但實際上,對李昌霖而言,取得麥當勞總代理權,將是他擁有自主舞台的第一步,意義非凡。

新挑戰
仰德集團第三代拚餐飲

  「這次Hubert李昌霖英文名字)能一舉拿下麥當勞發展個人事業,顯示兄弟各自發展,畢竟士電集團是大哥許育瑞為主,Hubert在商界也有很多好朋友,願意一起幫忙他創事業,相較於他過去自創的餐飲品牌,加盟國際連鎖品牌對他來說,還是有加分作用。」
認識二十多年的朋友讚賞李昌霖這次抓緊時機,終於讓他有機會躍上枱面大展身手。

  拿下麥當勞二十年經營權,是李昌霖施展抱負的開始,以麥當勞在台灣的知名度,以及對食材供應鏈的影響力,未來勢必擴大這位仰德集團第三代的社會能見度。
「買麥當勞是因為台灣一年有一億人次的消費,對台灣的餐飲業影響極為重大,可幫消費者食安健康把關,且可將食材在地化。」
一位熟悉李昌霖想法的友人透露。

  這也呼應麥當勞海外策略的一大轉變——「融入在地化元素(localized)」,尤其麥當勞總裁兼執行長伊斯特布洛克Steve Easterbrook)接任二年以來,不斷喊出的「在地化」口號,朝「重管理、輕資產」的經營模式調整,宣布將新增特許餐廳三五○○家,讓全球特許經營比重從八一%上升到九○%,一旦達標,預計一七年可省下三億美元。
提高特許比重,意味著將加速各地區的總代理授權,落實在地經營。

  李昌霖的友人也表示,「未來台灣麥當勞會提高在地食材比例,但維持品牌一貫快速、健康、美味的核心價值!」
新團隊入主後,台灣麥當勞可能還會首度推出「素漢堡」。

  如無意外,今年六月底之前,李昌霖團隊將與美國麥當勞完成交割,最慢七月一日起,台灣麥當勞經營權將正式交付本土企業手上,踏出本土化的一大步,屆時,李昌霖將躍為台灣餐飲業不可忽視的重量級人物。

時代移轉,台灣麥當勞走向下一個時代
謝明玲 2015-06-25

  麥當勞將「賣」出台灣分公司的消息傳出,引發輿論一陣喧嘩。
台灣麥當勞立刻發表聲明,「不會撤出台灣市場」,只是更換經營模式,由直營改為「授權發展商」(Developmental Licensee)。

  這樣的模式並不少見。
例如在台灣,達美樂是由晶華酒店擁有經營,肯德基則是由香港怡和集團在五年前取得特許經營權。
最近的一個例子,則是去年八月,本由美國總公司直營的TGI Fridays,區域授權給台灣北軒餐飲管理顧問公司。
事實上,台灣幾大速食巨頭中,麥當勞是唯一直營,沒有引進本地伙伴的。

  台灣麥當勞也非第一次調整經營模式。
一開始進入台灣,是由前寬達食品董事長孫大偉與美國麥當勞成立合資公司經營,十年後,才轉由總公司直營。
而以麥當勞全球來說,授權加盟也非台灣獨有。
據了解,麥當勞全球約一百個市場中,約有七成左右,都是採授權發展模式。
但業界也解讀,因為全球麥當勞這幾年表現不佳,新的CEO伊斯特布魯克Steve Easterbrook)需要透過販售區域授權,取得現金流,維護股價。

  儘管許多人以這幾年台灣麥當勞表現不如預期來解讀母公司「退」出經營的決定,但以授權經營來取代直營,或許有更多綜合考量,一是收入,一是風險。
和直營必須直接面對經營數字考驗相比,加盟有權利金收入,在經營環境變動時,顯得穩定。
授權加盟也可以避免直接投資時必須面對的經營成本升高、政經環境不穩定等風險,而授權當地伙伴經營,也可能比較有彈性、容易呼應在地需求等,這些都是可能考量的因素。

  雖然授權加盟的方式似是趨勢,也很常見,但台灣人對麥當勞的感情的確不同。
當三十一年前,第一家麥當勞在台北民生東路開幕時,引發排隊熱潮。
消費者以吃麥當勞為流行,而麥當勞移植美國的職業訓練、標準流程、員工福利等,也讓應徵者趨之若鶩,台灣餐飲更學習到國際級餐飲連鎖的經營模式與標準。
許多在麥當勞工作過的第一代員工,現在也都還在一線,成為台灣餐飲的生力軍。
例如,頂新餐飲集團副總裁李明元是麥當勞的創始員工,由基層一路做到台灣總經理;前TGI Friday台灣區總裁張淑華,是在麥當勞進入台灣的第一年,就一邊作護士、一邊兼職當計時員工,之後甚至當上香港漢堡大學校長,掌管麥當勞亞太區教育訓練。
其他如前寶島眼鏡總經理林威雄、曾引進TGI Fridays和好市多的和緣餐飲(擁有寬心園、跨界蔬房等餐飲品牌)董事胡家濠、前王品訓練總監張勝鄉等,都是台灣麥當勞的早期員工。
去年,麥當勞在台灣三十週年時,他們還在寬心園誓師成立「麥當勞退輔會」,許多人談起當時在麥當勞工作的熱血青春和給自己的影響,仍舊激動和印象深刻。
時代移轉,由合資到直營再到加盟,台灣麥當勞走向下一個時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濠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