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 再度造訪,參閱遊誌:
南法 卡卡頌、安道爾〈南歐、北非行之四 2018/09/05-21〉
西班牙 巴塞隆納[1] 高第作品〈南歐、北非行之五 2018/09/05-
巴塞隆納[2] 舊城區、濱海區〈南歐、北非行之六 2018/09/05-21〉
巴塞隆納[3] 西班牙廣場、蒙特惠克山、鋸齒山〈南歐、北非行之
穿越邊境處是法國、西班牙及 安道爾 ANDORRA 等三個國家邊界交會點。
【安道爾 Andorra】
▼一個已經有一千一百年歷史,而我們卻沒聽過的高山小國,面積沒有台北市大,人口只有六萬人,
▼這裡是滑雪者的天堂,
〈▲後方山坡為滑雪場,但現在已沒有雪了〉
我們在此住一晚,逛逛老城、買買東西,雖然免稅但商品都是進口不見得便宜。
▼全國大部分為觀光旅館區,靠的是冬天滑雪季,到夏季就經營辛苦了。
我有一副用了三十年的老雷朋太陽眼鏡,去年去巴爾幹半島時不慎遺失很心痛,逛街時有看到同款式的要價三百歐元,合台幣一萬二,實在買不下手,
這次在杜拜機場有看到合台幣一萬元還是買不下手,
▼在安道爾看到這款式在特價只要九十九歐元而且只剩一隻,
〈▲三十年後還有相同款式的雷朋眼鏡〉
二話不說就買了,很樂!
我跟阿咪說:“撿到一副眼鏡!”
咪說:“不對!你是掉了一副眼鏡!”
看法不一樣心境就不一樣!但我還是會選擇樂觀的看法。
▼六萬多人口的國家街上卻有購物中心、百貨公司,賣香水、眼鏡的免稅店特多。
吃過中餐,從庇里牛斯山上一路下坡往地中海邊出發,下午抵達西班牙濱地中海邊的第二大城市巴塞隆納 BARCELONA。
巴塞隆納人口四百多萬,但觀光客很多;風景優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
是國家地理雜誌評選為世界十大有生之年一定要去的城市之一。
柱高 60 公尺,紀念哥倫布第一次航行美洲後返回西班牙的地點。
▼紀念碑提醒人們,巴塞隆納是哥倫布在最著名的航行後向伊莎貝拉一世和斐迪南二世報告的地點。
▼同時,這座哥倫布紀念碑頂部的哥倫布雕像是西班牙境內唯一的一尊沒有指向美洲大陸方向的哥倫布雕像。
相反,站在碑頂的哥倫布手指的方向是非洲北部國家阿爾及利亞。
〈▲海關大樓〉
港邊哥倫布大道 Passeig de Colom 上有很多件藝術雕塑,也有購物中心都值得逛逛。
※聖家堂教堂
聖家堂是巴塞隆納的表徵,這個教堂由知名建築怪傑高第設計,
教堂最早從 1882 年開始興建,至今一百多年了,但迄尚未完工,
因為是天主教贖罪教堂,資金的來源主要靠私人捐款,捐款的多少直接影響到工程進度的快慢,所以至今還未完工,
〈▲正在施工中的文化遺產〉
是世界上唯一一座還未完工就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物遺產的建築物,預計要建到 2030 年;
▼我最早在十七年前來時只建好一個側門(耶穌誕生門)及四座高塔,
這個教堂有東、西、南三個立面:
「誕生立面」位於東側、「受難立面」位於西側和「榮耀立面」位於南側,尚未完工。
每個立面各建有四座鐘塔,共計十二座,分別代表耶穌的十二門徒,高度介於 98.4 公尺到 117 公尺。
除此之外,建築的中央另有六座高塔,其中四座代表聖經四福音書的作者——馬太(瑪竇)、馬可(馬爾谷)、路加以及約翰(若望),四座高塔的塔高 120 公尺。
一座代表聖母瑪利亞,塔高為 120 公尺;
另一座代表耶穌基督,塔高 170 公尺。
所以整個聖家堂的設計當中總共將建造十八座高塔。
「誕生立面」以基督的誕生為題,牆上的雕塑展現了由瑪利亞懷胎到基督長成的故事,因是歡迎慶祝基督誕生,以歡喜愉悅的雕塑為主。
〈▲東門裝飾繁瑣,密密麻麻雕滿牆面〉
▼西門死亡門跟東門的誕生門結構造型相似,但線條呈現各異,西門線條簡潔明快,不似東門刻的密密麻麻的。
▼「受難立面」以基督的死亡為題,為了表現受難的痛苦,設計了有稜有角的現代線條,
▼新建的耶穌死亡門造型新潮,連雕像的雕刻也新潮,
▲耶穌上十字架前的溫情;有注意到旁邊的數字嗎?
▲這 16 個數字,無論是橫向、直向還是斜向,數字總和都是 33,這也是耶穌死亡時的年齡。
▼新建高塔的塔頂係用水果籃做造型,這些在傳統教堂是很少見到的,
這次有進入教堂裡面參觀,還好有團體預定,否則排隊恐怕要等兩三個鐘頭呢!
▼教堂地下室是陳列高第修建教堂當年的過程及歷史,
〈▲建築怪傑 高第〉
〈▲▼地下室展出的高地頭像及教堂模型〉
在教堂尚未完成前,高第就在往教堂工地的路上車禍去世,這也使教堂的工程自此延跎了下來。
教堂大門及最高的塔尚未修建,正施工中,將來大門前的房子都要拆除改為廣場。
※畢卡索博物館
參觀畢卡索博物館也是此行重頭戲,一樣要先約定時間,
▲畢加索博物館位於幾幢有着摩爾風格的石造房屋中;
展品主要分為兩塊:一塊是童年與少年時期,一塊是晚年時期《侍女圖》,這是一系列於 1957 年完成的 58 幅作品,重新詮釋解構了狄亞哥·維拉斯奎茲 Diego Velázquez 的著名畫作《宮娥》的系列繪畫。
畢卡索出生於西班牙南部,但自幼便與家人搬到巴塞隆納。
這位影響力深遠的藝術家在這裡度過了他的發展期,直到他於 1973 年去世前,一直都和巴塞隆納有著緊密的關係。
館內從畢卡索年幼作畫開始,一路經過的心路歷程,從寫實到抽象介紹非常詳細。
但感覺他早期的作品比他後來的作品更符合大家的審美觀。
參觀高第的另外幾項作品,包括巴特勒宅第、米拉宅地及桂爾莊園,
〈▲▼在高第作品中極少有垂直及水平的線條〉
※奎爾公園
這是由高第設計,於 1900 年至 1914 年間建造。
高第當初是應開發商好友之邀,幫其規劃設計當初所謂的郊區高級別墅社區,不但社區有薑餅屋似的門房管理室、警衛室,
〈▲社區管理室 門房〉
還將人行及馬車分道,還有集水系統,這是現代城市的一般做法,
〈▲社區集水系統出水口,做成四腳蛇造型,成了常看到的圖騰〉
這裡不僅因為山頂上的驚人美景而著名,也因為這裡有許多古怪的特色,包括薑餅風格的房子、加頂的步道以及馬賽克瓷磚露台。
但在當時大家認為社區離市區太遠、太先進了沒人能接受,結果只蓋了三戶,一戶都沒賣掉就停工了,只有高第自己買了一戶當住宅,現在改為高第博物館。
▼高第當年用他的招牌風格,使用鮮豔的色彩和彎曲的線條設計了這座露台。
〈▲上望彎曲的棚頂,就是上層的觀景平台〉
整座社區現在都捐給市政府為公共花園,白天許多攤販、街頭表演,夜晚作演奏會的場所,
▼高第當初看到打破的瓷器很可惜,就將它嵌在牆面上當裝飾,就成了現在貼馬賽克的始祖。
我早期來參觀時冷冷清清,只有兩團遊客,現在可是像狄斯耐樂園一樣擠的人山人海。
※米拉之家
它同樣由高第設計,並於 1906 年至 1912 年間建造,
如今,這裡設有展覽用的藝廊、庭院、閣樓、一樓、屋頂的空間和米拉之家公寓都開放參觀。
〈▲排隊入內參觀的人龍很長〉
米拉之家在 1984 年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奧運及博覽會 場址
這城市辦過兩次萬國博覽會,第一次還在十八世紀,第二次在 1929 年,當時展場在西班牙廣場,
〈▲西班牙廣場〉
廣場旁邊有鬥牛場,鬥牛這項全西班牙的歷史傳統活動,在這城市明年好像就要禁止了,
〈▲鬥牛場〉
1992 年這裡也辦過奧運會,一些世博及奧運的場館,部分留下來繼續使用,也成了觀光的景點。
〈▲1992 奧運會聖火台〉
位在市區內的猶太山頂是當年奧運中心。
〈▲猶太山上可俯瞰全市景觀〉
※老城 猶太區
城內市中心老城 猶太區的蘭布拉行人徒步大道,也稱流浪者大街,
〈▲兩排都為紀念品、小吃、冰品及咖啡攤位〉
景像繁榮,人來人往摩肩擦踵,和我上次來時的門可羅雀判若兩個城市,現在的巴塞隆納感覺得出它的活力,是一個有朝氣的地方。
猶太區有許多歷史建築物,可看出地基從羅馬時代的痕跡,層層套疊一路隨年代時間往上蓋,
〈▲大家參觀老建築物的痕跡〉
現在觀光客非常多,各種團體都有,但看起來歐美團要比東方團多很多,
許多地中海航線遊輪也都是從這裡出航或返航,一個十足的國際都市。
巴塞隆納好像是一個非常愛抗議的地方,來這幾天幾乎天天都可看到抗議團體,有搭了帳篷在廣場長期抗戰的,有帶了兒童全家拿著鍋碗瓢盆全家出動的,
還有在市區看到全裸團體抗議的,但這裡大家好像也見怪不怪了,
〈▲▼用力看、用力找,當看到拿相機已來不及了〉
〈▲抓到幾個模糊的身影〉
只是好奇,不知他們抗爭的主題是啥,因為看不懂西班牙文。
巴塞隆納因為過去不同國家、不同人種,也因為稅收分配的因素等也在鬧獨立,統獨議題好像全世界許多地方都如此。
▲▼郊區的鋸齒山,山勢奇特,石壁林立狀如鋸齒得名,景觀優美氣勢雄偉,
山高一千多公尺,從平地婉延而上 12 公里才到教堂,
〈▲我們搭登山纜車上往下望〉
▼教堂上層供奉一座聖母瑪利亞,但她的臉和香火鼎盛媽祖廟裡的媽祖一樣是黑臉,
▼要上去朝拜排隊還要很久呢!
我們是周日上山,往山上教堂做禮拜的人塞車嚴重,還好我們早到,免去塞車之苦。
這裡單車客一群群,要騎上來有點拼,但是條漂亮刺激有挑戰性的路線,
〈▲搭纜車上山頂〉
看國外單車客大多數使用的車子都非常普通,不像台灣大家競相比車子。
下山來趕搭高鐵往西班牙首都的馬德里,也結束了在巴塞隆納的觀光行程。
※南法(尼斯、文斯、坎城) 摩納哥 蒙地卡羅〈2011南歐記行 一〉
※西班牙 亞維拉 Avila、塞哥維亞 Segovia、托雷多 Toledo〈2011
※葡萄牙(馬爾旺、法蒂瑪、歐比多斯)〈2011南歐記行 六〉
※葡萄牙(里斯本、卡羅角、辛特拉宮)〈2011南歐記行 七〉
※西班牙 哥多華 Cordova、塞維亞 Sevilla〈2011南歐記行八〉
※西班牙(格拉那達、米哈斯) 直布羅陀〈2011南歐記行 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