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起源

  在古代的埃及和巴比倫,均可找出有關葡萄酒的象形文字資料。
葡萄酒在漢武帝建元年間(119BC)由出使西域的張騫引入中國,中國在兩千年前開始自行研製葡萄酒。
公元前600年,古敘利亞海濱的腓尼基人曾將葡萄酒運至古希臘。
從史料中可以知道,當時世界上已經有 91 種葡萄可以用於造酒。
希臘是歐洲首先製造葡萄酒的國家之一,由於地中海附近的氣候條件適宜栽種釀酒葡萄,使得葡萄後來成為西歐重要的農產品之一。

  說到古希臘人釀造葡萄酒的歷史,首先使人聯想到的就是希臘神話中酒神戴歐尼修斯 Dionysos 的故事,Dionysos 是至高天神宙斯 Zeus 與凡人施美樂公主之子,在他的故事中臆想化的描述了葡萄的栽種和釀製過程。
他的尊稱是巴克斯 Bacchus,因此羅馬人通常稱酒神為 Bacchus,由此可見葡萄酒在當時的社會地位。
2600 年前當古希臘人征服整個地中海地區時,作為他們兩項頂尖級的農業生產技術----
酒葡萄的栽種和橄欖油的製造,隨即被帶到了地中海地區。
法國的葡萄酒釀造也是起源於這個時期,古希臘人在當時仍然處於蠻荒狀態的馬賽(Marseille)開始了葡萄的試植,後來法國的葡萄酒文化就是從這裡開始蔓延。

  羅馬帝國繼古希臘之後興起,公元前 54 年凱撒大帝征服馬賽,當時在這裡居住的主要是塞爾特族(Celtes)的高盧人(Gaulois),因此凱撒將其命名為高盧(Caule)。
註:高盧是法國的前身,但法蘭西一詞並不是來源於法國最早的居民塞爾特族人,而是後來占法國總人口比例90%以上的法蘭西人。

  當時的高盧人只會用穀物釀製酒精度很低的啤酒,口感很一般,在初接觸到羅馬人帶來的葡萄酒時為這種口味順滑,具有魔力的神奇飲料驚異不已,常常以奴隷,貴重器皿或是其他物資予以交換,因而被驕傲的羅馬人戲稱為蠻夷(Barbare),所以只有身份地位較高的人才有能力品嚐到奢侈的葡萄酒,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羅馬人開始在高盧開墾田地,種植葡萄。

  葡萄種植業在高盧發展到一定規模後,獨立的葡萄產區形成了,無論這些葡萄在釀成酒之後的口味,特點有什麼不同,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屬性------沿各大水上交通要道栽植。
眾所周知酒葡萄的栽種不需要大量的水,因為那樣無異於直接往酒中兌水,會大大沖淡葡萄酒的味道。
那麼為什麼葡萄的產區會形成如此的分佈格局呢?
其實理由很簡單,運輸在古代,馬車只能進行短途的小量交通,而大量的、長途的運輸就只能依賴於水上航道。
也正是因為這樣,考古學家在大型水道沿岸曾經發現過許多盛裝葡萄酒用的陶製容器(如在蘇俄歐洲的高加索地區出土的陶燒高罐)最初的較大規模葡萄種植在今法國南部羅訥河谷,2 世紀時到達波爾多地區。

  隨著羅馬帝國的逐漸衰弱,高盧作為羅馬一省,控制也日益減輕,葡萄酒開始作為高盧的獨立商品銷往英國等地,主要的產地有波爾多和法國西部的一個港口拉羅榭爾(La Rochelle),而波爾多由於靠近英國,當地大公又曾與英國聯姻,因而成為法國葡萄酒出口英國的主要地點,波爾多葡萄酒在英國市場上佔有很大比重,並隨著英法殖民地的擴張在世界上聲明顯赫,被稱為“法酒王后”。
近代史上英國曾多次管轄波爾多,直至今日,波爾多地區的很多葡萄酒莊園的園主都是英國貴族的後裔。

  從第戎到里昂一線所產的葡萄酒都被稱為勃艮第葡萄酒。
勃艮第得名於勃艮第公爵,與比利時布魯塞爾,荷蘭部分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共同屬於勃艮第大公國(Duc De Bourgogne),是與波爾多產區和香檳產區齊名的法國三大代表產區之一,與波爾多相對的,勃艮第葡萄酒被稱為“法酒之王”。

  北歐居民對於葡萄酒比較熟悉,宗教祭祀活動中紅葡萄酒代表耶穌的血,因此修道院都設有專門釀造葡萄酒的機構,由修道士親自種植、管理和釀製。
在保存技術不是很完善的時代,白葡萄酒比紅葡萄酒更受到青睞,因為白葡萄相對含糖量較高,釀造出來的葡萄酒酒精度也就相對高一些,利於長時間保存,風味更獨特,口感更柔和。
修道士因為長期操作釀酒程序,對葡萄酒的鑒賞水準非常高,在當時比貴族更具有權威性。
葡萄酒在中世紀的發展從相當程度上得益於基督教會。
據有關統計,聖經中 521 次提及葡萄酒,耶酥在最後的晚餐上說 “麵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如此一來基督教把葡萄酒視為聖血,教會人員把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作為工作。
勃艮第產區的葡萄酒釀造就歸功於修道士們的精心栽培及從羅馬遷居於阿維農的教皇們的喜好,後來東羅馬帝國滅亡時,正是這些逃難的傳教士將精湛的葡萄酒釀造技術傳到了世界各地,舉世聞名的香檳,貴婦,馳酒都是由這些修道士們所改良創造出來的。
 
  讓我們回到羅馬人剛剛征服高盧的時代,當時的高盧人與北歐日耳曼人都只飲用啤酒,原因有兩點:
一用以祭祀北歐神話中的至高神奧丁(Odin);
二是用以作戰,北歐戰士以血腥、狂暴和殘忍出名,他們之所以能保證那樣旺盛的戰鬥狀態,得宜於戰前飲用的大量啤酒,酒精對神經有麻痹作用,可以減少廝殺中受傷的痛楚。
目前在英文中保留了一個北歐古詞語 Berserker,意為狂戰士;
有趣的是,我們不難看出 Ber 這個詞頭與啤酒 Beer 甚相像,是緣由?是巧合?就仰仗於個人看法了;這是題外話。
前面提到高盧人以奴隷和其他物資交換葡萄酒,其實不僅僅北歐,日爾曼人與盎格魯薩克遜人也一樣,對於蠻荒小族的他們來說,交易的方式更為直接明了----
以自己的孩子充當奴隷交換,或者依靠蠻力捕捉其他弱小民族的族人作為奴隷交換。
拉丁文中的 Esclave 與 Alamans 就是很好的佐證。
Esclave 在法、西文中就是奴隷的意思,而 slave 既指奴隷,也指東、中歐的斯拉夫民族,可見當地居民曾是奴隷的主要來源;
而 Alamans 應該分開解釋,Ala 是捕捉,mans 是奴隷,合起來就是德國人,法文中的德國人 Allemand 就是改寫於此。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葡萄酒在羅馬時代被認為具有藥用,可以防禦和治療疾病,所以葡萄酒也可以粗略上分為兩種:
貴族所飲用的上等純酒(Vin fin),即是不攙水直接飲用的高級葡萄酒,還有就是平民百姓喝的兌水酒;
其實兌水酒不如說成是兌酒水,百姓們把葡萄酒攙兌在飲用水中喝,消毒殺菌,當時的自然水被認為不潔淨而不能生飲。

  說起德國的葡萄酒,乃是葡萄酒家族中的後起之秀,雖然歷史沒有法國悠久,傳統沒有法國深厚,但是本著日耳曼民族事事講求精確的精神,德國的葡萄酒釀造技術是十分考究的。
前面同樣說到日耳曼民族的傳統飲料是啤酒,葡萄酒是由羅馬人帶來的,而且為了讓喜溫的葡萄在寒冷的德國存活生長,羅馬人的確煞費了一番苦心。
最終葡萄總算存活了,但只限於南方一些氣候溫暖,日照時間相對較長的省份,產量也不高,長期以來只有貴族有幸享用,平民是無福消受的,這種情況一直到二戰之後的四十年代才有所好轉。
德國的黑比諾品種之所以有名,是因為德國的氣候太不適應紅葡萄生長,僅有一小部分萊茵河流經的地區可以滿足,像地勢非常好的阿赫(Ahr)和威爾騰堡(Wurttemberg),還有諸如巴登(Baden),法爾茲(Pfalz)之類較次一等的,其他產區則多出產白葡萄酒。

  人類飲用葡萄酒的歷史淵源流長,根據考古發掘顯示,葡萄酒大約出現於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起源自西亞安納托利亞高原(即小亞細亞)至中東一帶。
而在那時,葡萄尚未具有正式的名稱,葡萄酒也只是作為人們偶然發現的經自然發酵的果汁做成的一般飲料,更加不可能具有正規的製作程序和批量的生產銷售,因此可以說,原始的葡萄酒飲用是十分平凡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濠叔 的頭像
    濠叔

    濠叔隨筆

    濠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