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看到一張內惟「龍目井」的老相片,
「龍目井」位在高雄壽山山麓,天然石井,石竅甘泉長流,大旱不涸,禱雨極靈。
〈▲昔 井上有建物(當時海軍接管,以馬達抽水供自強新村取用),右方小道為柴山登山口〉
〈▲今 井室及抽水馬達拆除,右方為登山口〉
壽山俗名柴山是屬於隆起的珊瑚礁石灰岩地形,在 12 萬年前由珊瑚礁加上板塊運動,而逐漸浮出水面(咕咾石是其特徵);
〈▲柴山現在成了台灣獼猴的天堂〉
▼而這口湧泉在山脈如龍的壽山腳下,泉出石罅,是龍吐甘泉之吉穴。
〈▲不鏽鋼柵蓋起來之處,即爲「龍目井」,至今泉水源源不絕〉
在《台灣府志》中有敘述:「龍目井,並相連狀如龍目,故名。」
「龍目井」為清代鳳山八景中之「龍巖冽泉」,在《鳳山縣采訪冊》記載為:
「山麓有一巖,泉水出自石罅。
夏秋之間雨量豐沛,泉湧如噴霧翻花。
潺潺之聲,數里之外仍可遠聞。」
傳說鄭成功曾經在此地紮營,卻遇久旱,於是設案祈求上蒼普降甘霖,並用寶劍在山壁刺 12 劍,噴出兩口清泉,形狀就像龍的眼睛,因此取名為「龍目井」;
〈▲至今順溪而下的甘泉水〉
泉水清涼甘甜,稱為「龍泉」,泉水當年分成左右兩條,左條流經內惟社,右條流入另一條大河,這條大河叫做「龍水港」,即現今的愛河。
康熙舉人卓肇昌(左營在地人)所描繪的鼓山八景之一「龍井甘泉」:
「冰井甘於醴,涓涓萬斛泉,
玉磯噴雪碎,石乳撒花濺;
蟹眼千尋濼,龍澌百文淵,
茶璫烹活火,藥鼎沸松煙;
金鯉沂流躍,蒼驪抱月眠,
噓雲徵有象,灑潤遍桑田。」
冰冷的泉水如美酒般甘甜,源源不斷從珊瑚礁間噴洩而出,激起陣陣白色水花如雪片般飄飛;
宛如蟹眼的兩個出水口,噴流而出的泉水聲,有如龍嘶宣洩聲傳百丈之遠(以蟹眼、龍澌隱喻「龍目井」),大家都取上好的泉水來煮茶、煎藥;
在這泉水富饒金鯉高躍之地,人們也努力不懈(黑色駿馬從白天奔馳到夜晚),飛濺散逸的水氣,象徵著「天下太平、五穀豐登」(太平有象),也充分滋潤著大地上的農作物。
〈▲至今仍水量充沛,泉下游有嬉水池〉
在當時這泉水除了可供海軍自強新村的眷戶及旁邊的寺廟使用,甚至還可供 28 甲田地的灌溉,同時也維繫著當時整個內惟聚落,因此又有「龍喉」、「龍泉」之稱。
※龍泉寺
在「龍目井」附近有非常多的寺廟群聚,其中最著名也是我懷念最深的,應該就是龍目井旁的龍泉寺了,
在民國四十幾年,我伯父住海軍自強新村離龍泉寺不遠,
〈▲我大伯自強新村家 現況〉
「自強新村」前身為「日本海軍士官宿舍」,創建於 1935 年;
日本戰敗,於 1945 年由國民政府接收,後來改為海軍軍官眷舍。
我當時還唸小學,經常跟堂妹嘉芷去龍泉寺,並從寺廟後方石階小路上壽山,山坡上有石椅、石桌,我們還會帶食物上去吃,四周樹蔭密佈以龍眼樹為主;再往上就有衛兵站崗,當時是軍事重地。
龍泉禪寺係 1744 年(清 乾隆九年)由福建漳州高僧經元大師所募建,原名「湧泉寺」。
1891 年(光緒十七年)曾遭回祿之災,廟殿泰半焚燬,翌年,邑紳施阿民倡議重修,惟因經費不多,施工簡陋不復舊觀,但香火之盛並未少遜。
1923 年(民國十二年,日治時期)地方人士李榮等人,又就原址集資改建,首任住持為日僧東海宜誠,
〈▲1923 年所建古廟,可見到馬背式屋脊〉
由於地當壽山之麓,踞龍穴臨龍目井而建寺,因而改「湧泉寺」名為「龍泉寺」。
〈▲廟門口兩隻石獸並非中國石獅,而是日治時代保留下來的「狛犬」〉
1945 年(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由隆道法師接任住持;
隆道法師振興寺務不遺餘力,次第完成舍利殿、山門、涼亭、祖堂、講堂、齋堂、功德堂、客堂等建築。
▼1964 年(民國五十三年)興建「慈壽塔」,
佔地二百五十坪,施工細膩,內外壁柱全部手工砌嵌,玲瓏有致,冠絕全省;由隆道法師親自設計與督工,歷時三載有餘,至 1967 年才全部完工,塔高五層,可祀亡靈四萬餘位,當時可謂是本省最大之靈骨塔之一,我伯父及伯母亦曾暫厝於此。
1971 年(民國六十年)台灣水泥公司高雄廠開拓壽山運石道路時,發現一個石洞,洞深約 20 公尺,寬約 15 公尺,洞裡面約 6~7 坪大,高約 4 公尺,四壁成灰白色,洞內怪石嶙峋,首先於洞口發現有類似『鎮殿大將軍』石座一尊,進入洞中便見「觀世音佛像」矗立於洞穴之正中央,其外型不僅酷似「送子觀音」,且較一般人工雕刻之佛像更生動自然,其頭纏佛巾,腳踏蓮石,右手抱嬰兒,高 1.2 公尺,重逾千斤;此外洞壁上尚有類似「十八羅佛像」數尊、「石獅」、「南極仙翁」、「蓮花座」等奇形怪狀之鐘乳石、石筍。
1975 年(民國六十四年)信眾集資興建圓通寶殿,兩年後 1977 年完工,並由台泥高雄廠無條件送祀供奉該「觀音佛石像」,古剎勝地,憑添瑰寶,引起香火空前。
1987 年(民國七十六年)隆道法師圓寂,享年 82 歲。
▼2016 年(民國一百零五年)興建大雄寶殿完成,
供奉彌勒菩薩,金身笑臉迎人,門口的詩偈題得甚好:
龍聽經 馬馱經 佛門占此地
泉卓錫 鶴飛鍻 法界護諸天
整個大雄寶殿的建構是屬南方燕脊樑式,左右對稱的是廂房,很傳統的中國南方建築。
※「中華佛寺文教會館」
就在「龍泉寺」的隔壁,龍目井的旁邊。
「中華佛寺文教會館」原為「龍皇寺」舊址,為龍皇寺開山住持敬問老和尚於 1972 年購地創建;
1995 年老和尚圓寂後,捐贈給佛寺協會,於 2007 年改建完成,做為佛寺會員掛單及學生實習之用。
※龍泉宮
1779 年(清乾隆四十四年)建福德寺,供福德正神。
1782 年(清乾隆四十七年)福建沿海地區盜寇侵襲嚴重,先民林安靜一家,攜眷由同安縣帶來一尊天上聖母二媽神像,渡海來台在家供奉,因左鄰右舍央求一起祭拜。
〈▲原供奉聖母二媽的林家祖厝〉
1784 年(清乾隆四十九年)與福德正神同祠,增雕大媽、三媽金尊。
▼1929 年(民國十八年,日治時期)請回湄洲媽祖宮奉於廟。
▼1932 年(民國二十一年,日治時期)信眾發起第二次重修,主祀天上聖母、
▼月老星君、
福德正神等。
奉二聖母指示本廟位於龍吐甘泉之吉穴且位處「龍巖洌泉」之龍目井,故定廟名為「龍泉宮」。
〈▲千里眼、順風耳列兩旁〉
1947 年(民國三十六年)第三次重修,增建兩廂廂房。
1992 年(民國八十一年)成立修建委員會,是年開始動土重建,1996 年完工。
※「石頭公廟」
在日治時期是一處日本廟;日本人可以將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精靈、鬼魂都視為神祇,有所謂「八百萬神」的說法,所以石頭也成為日本人的信仰對象之一。
後來石頭公廟增加了萬善爺等信仰進來,但大家還是習慣稱之為「石頭公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