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遠古有一種頭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年”的怪獸;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
一次年獸經過一戶人家,庭院中正在燒著竹子發出爆裂聲,年獸驚逃;於是就有了放炮竹驅趕年獸的習俗。
早期未有火藥,大家燃燒竹子,會有爆裂聲,等發明了火藥後,人們將火藥塞進竹筒中引爆,稱為炮竹。

  元朝 趙孟的《元日燃炮》:
「柳絮飛殘鋪地白 桃花落地滿階紅
 紛紛燦爛如星隕 喧逐庭前似火攻」

這是描寫庭園內滿地柳絮、滿階花紅,在歲旦燃放爆竹、焰火,於庭前到處奔竄的景況。

  年獸又經過一戶新人家前,見一對新人,身穿大紅禮服,門貼紅色喜聯,年獸又落荒而逃;
世人認為年獸怕紅色,於是過年給幼童及長者紅包,幼兒穿紅色衣物以抗年獸。

  一般民眾為拒年獸,在年三十的夜晚全家聚在一起,點亮全屋燈火,大家圍坐爐火旁,通宵守夜,等著天明到來。
這也是除夕守歲的一種說法。

  次日天明,年獸遁去,大家開門相見互道恭喜,沒有受到年獸傷害,是謂拜年。
宋朝時,過新年人人都外出拜年,但當時並不求與主人見面,只是投張名帖,表示禮數已到了。
到了明清,過年投送名帖更為盛行,這大概就是我國最早的賀年卡吧。
現代人就更簡單了,轉傳幾張網路圖片就意思到了。

明朝 文徵明寫《拜年》: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現代該改寫為:
「不求見面惟傳訊,貼圖朝來滿社群。
 我亦隨人傳幾則,世情嫌繁更嫌虛。」

  據史料記載,除夕守歲最早見於魏晉南北朝,西晉周處的《風土志》說:
「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
 酒食相邀,稱為『別歲』;
 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
 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南北朝 徐君倩所寫《共內人夜坐守歲》
【歡笑情未極,賞至莫停杯。
 酒中挑喜字,粽裡覓楊梅。
 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
 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來。】

這首詩是最早描寫除夕守歲的詩歌之一,也證明當時就有除夕守歲的習俗;
詩中描述與妻子在除夕夜守歲歡飲,為期待新春曙光的到來,妻子頭髮都被露水沾濕了(鬢釵重)的情景。

  之後,守歲風俗日盛,到唐代,唐太宗還賦詩《守歲》:
「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階馥舒梅素,盤花捲燭紅。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述說著年終歲寒,冬雪消融,和煦的春風吹進宮中,階下的梅花吐蕊盛開,清香撲鼻;
也在守歲中歡慶迎新年送舊年。

以及另一首《於太原召侍臣 賜宴守歲》:
「四時運灰琯,一夕變冬春;
 送寒餘雪盡,迎歲早梅新。」

描寫在守歲中一夕冬春交替的改變,餘雪化盡,新年的梅花早早的吐出新芽的情景。

  唐代詩人董思恭有在《守歲》詩中寫道:
「歲陰窮暮紀,獻節啟新芳。
 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
 冰消出鏡水,梅散入風香。
 對此歡終宴,傾壺待曙光」

描寫出歲末除夕,即將過春節開啟另一新局;過了今夜冬盡春來,寒冰將消退,露出如鏡的水面,梅花的花香散入春風中;大家圍爐把酒言歡,等待著新的一年曙光的到來。

  唐代詩人史青 五步成詩《應詔賦得除夜》:
「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
 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
 氣色空中改,容顏暗裡回。
 風光人不覺,已著後園梅」

相傳是由唐玄宗命題,詔命詩人史青在五步之內成詩;
這首五言律詩對仗漂亮工整,不僅成詩速度驚人,而且內容合題,詩中所詠,切時切景又切情,是除夕詩作中的佳品;
不僅道出星移斗轉,寒盡春回的情景,詩中的「」字,更是畫龍點睛,不但透露作者自覺作詩的時間緊迫,同時也勉勵世人:
歲月催人,時不我待,必須從年頭就珍惜時間。

  到了宋代,沿襲唐朝守歲之風氣更盛。
《東京夢華錄•除夕》中記載:
「是夜,禁中(宮中)爆竹山呼,聲聞於外;
 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蘇軾《守歲》: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繫其尾,雖勤知奈何。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
 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詩意易懂,作者用蛇的蛻皮過程,來比喻時間不可留,暗示要惜時、及時,以免時間飛逝;
文中還將除夕夜孩子們歡聚守歲的形態刻畫入微。

  宋代詩人陸遊《除雪夜》: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描寫出詩人在飄雪的除夕夜,守歲到四更天,準備好能辟邪的屠蘇酒還沒喝,又拿起毛筆燈下寫春聯。

  宋代 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註釋〕:
(1)元日:陰曆正月初一。
(2)屠蘇:新年喝的藥酒名。喝了屠蘇酒,春天就要來了。
(3)曈曈:形容太陽剛出的樣子。
(4)桃:桃符。新年時用桃木寫神茶、鬱壘二神名,懸掛門旁,以為能鎮邪。
(春聯的由來見另篇):
https://howardhu.pixnet.net/blog/post/46970305-%e6%98%a5%e7%af%80%e8%ab%87%e6%98%a5%e8%81%af%e3%80%88%e4%b8%80%e3%80%89%e6%bc%ab%e8%ab%87%e6%98%a5%e8%81%af%ef%bc%88%e5%8f%96%e6%9d%90%e8%87%aa%e6%9e%97%e8%80%81%e5%b8%ab%e6%98%a5

  古人有在過年時全家飲屠蘇酒的習俗,來看看屠蘇酒是啥:
過年喝屠蘇酒從晉朝開始,在除夕時,將藥囊丟到井中,到新年取藥水出來,調酒混合置入酒尊,全家人一起喝就不怕生病了。
屠,就是割;蘇,就是藥草。

  元朝  瞿佑描述的《屠蘇酒》:
「紫俯仙人授寶方,新正先許少年嘗。
 八神奉命調金鼎,一氣回春滿降囊。
 金液夜六千尺井,春風曉入九霞觴。
 便將鳳歷從頭數,日日持杯訪醉鄉。」

這首詩告訴我們,藥方是仙人傳授的,酒也是八方神仙調製的;
事前用紅色囊袋將藥草裝好,浸泡在深井中。
新年清晨,由家中最年少的先開口品嘗,然後按年齡遞增依次喝下去(小者得歲,故先賀之;老者失歲,故後也)。
這藥酒還真的好喝,整個年節都沉醉在酒鄉中了。
所以喝屠蘇酒也是除夕節目的一部分。

  明代萬曆《嘉興府志》中記載:
「除夕易門神、桃符、春帖井碨皆封;
 爆竹燔紫,設酒果聚歡,鑼鼓徹夜」

  明代詩人葉顒在《己酉新正》中寫道:
「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
 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
 梅柳芳容稚,松篁老態多;
 屠蘇成醉飲,歡笑白雲窩」

詩中描繪冬盡春來,春滿山河,梅柳吐綠,松竹婆娑,醉飲屠蘇酒,歡快無窮。

  到清代《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除夕守夜:
「高燒銀燭,暢飲松醪,坐以達旦,名曰守歲」。

  清代詩人孔尚任在《甲午元旦》中寫道:
「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

詩中描述除夕夜人們守歲的場面。

  清朝詩人趙翼在八十五歲時作《除夕》,詩中書寫老當益壯的心情:
「燭影搖紅焰尚明,寒深知已積瓊英。
 老夫冒冷披衣起,要聽雄雞第一聲」

  清朝 孔尚任的《甲午元旦》:
「蕭疏白髮不盈顛 守歲圍爐竟廢眠
 剪燭催乾消夜酒 傾囊分遍買春錢
 聽燒爆竹童心在 看換桃符老興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 五更歡笑拜新年」

作者寫此詩時已 66 歲,故頭髮花白已遮不住頭頂了;
點燈、守歲、圍爐、喝屠蘇酒,還傾囊分紅包壓歲錢。
鼓、角樂聲中開始了新的一年,一大清早就歡欣鼓舞的拜年了。

  「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除夕守歲,不僅是傳統習俗,更是文化;
意味著辭舊迎新,讓燈火、炮竹將一切邪瘟病疫趕跑;
讓屠蘇酒護佑著家人的健康;
也讓春聯預示著來年的吉祥如意;

充分表現人們對天地神明的敬畏和感恩、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對祥瑞降臨的渴望。

  在除夕反思自己過去所為,喚醒人們的正見,回歸人純真、善良的本性。
古代詩人們將這些守歲、拜年景況用生花妙筆作下了紀錄,也才讓我們後人得從詩詞中一窺當年景況。

  在古時,老年人守歲有「辭舊歲」感恩之意,年輕人守歲則可為家中長者添壽。
其實這跟現代人的跨年倒數以及追逐新年的第一道曙光活動類似吧!

※春節詩詞見另篇:
https://howardhu.pixnet.net/blog/post/46957987-%e6%98%a5%e7%af%80%e8%a9%a9%e8%a9%9e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濠叔 的頭像
    濠叔

    濠叔隨筆

    濠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