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廣賢文》又名《增廣資文》、《昔時賢文》、《古今賢文》。
內容最早見於明代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後來經過明、清文人的不斷增補,清代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進行重訂,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內容大致談人及人際關係、談命運、談如何處世及表達對讀書的看法。 
文中認為世界是虛偽的,為了一己之私變化無常、嫌貧愛富、趨炎附勢等都是人的本性,從而使得周遭環境充滿陷阱和危機;
也有許多強調命運和報應相關天命的內容,並有大量篇幅敘述待人接物是全文的核心。

文中對忍讓多有描述,認為忍讓是消除煩惱禍患的方法。
在主張自我保護、謹慎忍讓的同時,也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這是做事的原則。
文中也不乏勸人向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051、
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
點題:
生活中自古而然的殘酷現實,錦上添花的酒肉朋友總是多於雪中送炭的人。
在春風得意有茶有酒的時候,大家稱兄道弟;一但有了急難,大家又都避之惟恐不及;這就是人性的現實醜陋面。

052、
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點題:
人間世俗的人情世故,許多都只是維持一個彼此禮貌的表象,好像紙張一撕就破,是經不起波折的;人間事也有如棋局,局局都不會一樣,不要想當然耳。

053、
山中也有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歳人。
點題:
雖然山中樹木的年齡要比人的壽命長很多,但人不應該跟樹木比壽命,而應該善用人類短短的幾十年,活出人生的精彩。
像樹木孤零零地矗立山上,活再久好像也沒意思。

054、
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
點題:
語出明.馮夢龍《萬事足》:
「我好言相勸反相仇,把六十歲老奴逐走。
 更逢邳二從旁誘,越引得河東獅吼。
 自古道: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
力氣小的人,不要去背負太重的重量,會無法承擔後果;平常說話就不被人重視,更不要再去勸解別人,不但不會有效果更橫生枝節。

055、
無錢休入衆,遭難莫尋親。
點題:

人窮往往被眾人忽視,被當作空氣的不理不睬,硬要湊合大家的熱鬧,只是自討沒趣;
人在落難時,親人也未必會幫忙,也不太會無止境的幫忙,最後只是自己找氣受。

這句話寫出人間現實的世態炎涼,求人不如求己,自己自立自強或轉變自己心態,過屬於自己自在的日子。

056、
平生不做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點題:
此句出自宋·吳曾《能改齋漫錄》逸文:
邵堯夫居洛四十年,安貧樂道,自云未嘗皺眉,故詩云:平生不作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指平時不做傷天害理的事,世上就不會有人咬牙切齒的仇恨自己。

057、
士乃國之寶,儒爲席上珍。
點題:
讀書人是國家之寶,儒生就像宴席上的佳餚,大家都想得到。
六國名士雖非秦國所有,但卻為秦國所用,使秦得以一統天下;說明讀書人對國家的重要。

058、
若要斷酒法,醒眼看醉人。
點題:
若想戒酒,就在清醒的時候看看酒醉人的醜態,觀人知己就是這個意思。

059、
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
渇時一滴如甘露,醉後添杯不如無。

點題:
語出《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
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
 渴時一點如甘露,醉後添杯不如無。

向人求助應找有能力有氣魄的人,這種人不會因為給人好處而趾高氣昂、傷人自尊;
要救濟人也一定要救濟有急迫需要救濟的人,這樣才有最大的邊際效益。

060、
久住令人賤,頻來親也疏。
點題:
在別人家借住久了,會讓主人覺得討厭;常常去打擾別人,再親密也會變得不受歡迎了。

061、
酒中不語眞君子,財上分明大丈夫。
點題:
在喝酒的時候仍能控制的住自己嘴巴,不胡說八道,才是真正讓人佩服有修養的人;在錢財上跟別人清楚分明,不會糾纏不清,也才是真正值得人尊敬的大丈夫。
在棋盤上改為「棋中不語真君子,起手無回大丈夫」。

062、
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點題:
富貴時不要忘記貧困時的朋友,也不要拋棄曾經同患難的妻子;勸人不要忘本。
​​​​​語出元朝柯丹邱《荊釵記》:「
糟糠之妻不下堂,貧賤之交不可忘,小生不敢違例。

063、
出家如初,成佛有餘。
點題:
如果能一直保持當初出家時的道心,將來必定可以成佛。
語出宋末元初‧希叟紹曇禪師的「學道如初,成佛有餘」。

064、
積金千兩,不如明解經書。
點題:
積攢黃金千兩,也不如通曉四書五經。
積金千兩,未必受人尊敬;明解經書,肯定讓人景仰。

065、
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
點題:
​​​養驢給人騎、養豬讓人宰,養育子女如不教導,就像養驢養豬一樣,等著被人騎、被人宰。

066、
有田不耕倉廩虚,有書不讀子孫愚。
點題:
家裡有田若不去耕種,糧倉裡當然就空虛了。
家裡有書但不去讀,後代子孫都會變得愚昧了。
就算有再多的資源,若自己不去用它,都是沒有用的。

067、
倉廩虚兮歳月乏,子孫愚兮禮義疏。
點題:
糧倉裡沒有糧食,日子就會過的欠缺艱難;兒孫若都愚昧到不知去讀書,禮義也就離這家人愈遠了。

068、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點題:
這並不是說聽別人短短的一席話就比自己十年苦讀還強,而是旁人一句話的點醒,讓自己融會貫通,但大前題是自己要先有十年苦讀的基礎才能融會貫通啊。

069、
人不通今古,馬牛如襟裾。
點題:
人如果不去了解古往今來的道德仁義及歷史變遷,就會像穿上了衣服的馬牛,依舊是畜生。

070、
茫茫四海人無數,哪箇男兒是丈夫?
點題:
取自唐朝呂洞賓絕句:

獨上高峰望八都,黑雲散後月還孤。
茫茫宇宙人無數,幾個男兒是丈夫。

獨自登上高聳的山峰環望世界,在烏雲散去後還只剩孤零零的月亮。
茫茫古今人無數,但在眾人散去後,還有幾個人能夠體悟大道,超脫一切成為真正的大丈夫呢!

071、
白酒釀成縁好客,黃金散盡爲收書。
點題:
出自唐朝呂洞賓絕句:

西鄰已富憂不足,東老雖貧樂有餘。
白酒釀來緣好客,黃金散盡為收書。

看我的左右街坊鄰居,那些有錢的,還擔心錢不夠多;貧窮的,反而都快樂自在。
我精釀美酒,只是為了招待知己好友;
我散盡家財,也只為了換回我愛的書。

072、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點題:
《西遊記》第三三回: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你馱他馱兒便罷了,且講甚麼『北斗經』、『南斗經』!
《醒世恆言.卷一○.劉小官雌雄兄弟》:
「不忍之心,人皆有之。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若說報答,就是為利了。」
語意:救人活命,功德無量。七級浮屠就是七層佛塔,佛教中等級最高的佛塔。

073、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點題:
「池魚之殃」是大家常用的成語,比喻受他人連累而遭到損失或禍害。
不看上文城門失火,不易理解為何殃及池魚;城門失火原本跟護城河中的魚無關的,但大家用護城河裡的水救火,水用完了,魚也跟著倒霉活不成了。

074、
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無。
點題:
語出:清·王浚卿《冷眼觀》九:
俗語說:『堂前生瑞草,好事不如無。』是以他任巡撫時,桑梓鄉親一概不用。
意思是公正的內舉不避親雖然是好事,但往往會遭人忌妒及非議,就像瑞草生長在堂屋之前,往往會成為通行的障礙,這樣的好事倒不如沒有的好; 比喻好事也會帶來不好的後果。

075、
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工夫。
點題:
如果想得到榮華富貴,必須付出拚死的努力。

元·佚名《白兔記》二四:
群雄拒敵如逢俺,教他個個不生還。
……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工夫。

《水滸傳》二五:
自古道:『欲求生快活,須下苦功夫。』
《古今小說》一:
次早起個清早,只推有事,討些涼水梳洗,取了一百兩銀子,兩大錠金子,急急地跑進城來。
這叫做:欲求生受用,須下死工夫。

《西遊記》第八十回:
行者道:師父,你常以思鄉為念,全不似個出家人。
放心且走,莫要多憂。
古人云,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工夫。

076、
百年成之不足,一旦敗之有餘。
點題:
世上有許多事情,就算耗上百年時間也未必能竟全功;但要破壞它,可能不需要一天的時間。
這是勸大家要懂得珍惜現有的一切,都是得來不易,要毀掉往往只是一念之間。

077、
人心似鐵,官法如爐
點題:
謂人的意志即使堅硬如鐵,也熬不過如爐火般的官府的刑罰。 
元・王仲文《救孝子》三:

可不道父娘一樣皮和骨,便做那石鐫成骨節也槌酸的碎,鐵鑄就的皮膚也鍛鍊的枯,打得來沒半點兒容針處!
方通道人心似鐵,你也忒官法如爐

078、
善化不足,惡化有餘。
點題:
好的教化,對人的正面影響力往往不及壞的教化對人負面的影響力。
這就是一般說學壞容易學好難。

079、
水太淸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點題:
水如果太清,無處藏身或無處覓食就沒有魚了,人如果太精明,大家怕你就沒有夥伴了。
語出:班固《漢書》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東方朔勸戒君王用人之詞。

傳曰:
「天 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其冬,
 地 不為人之惡險而輟其廣,
 君子 不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
 君子道其常,小人計其功。」
《詩》云:
「禮義之不愆,何恤人之言?」
故曰: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冕而前旒,所以蔽明;
 黈纊充耳,所以塞聰。」
「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

080、
知者減半,省者全無。
點題:
世上許多事情無須當著人面說明白,讓他人難堪;有智慧的人只會說一半,而更明事理的人只會將事情放在心裡,自己明白就好。

081、
在家由父,出嫁從夫。
點題:

女子在家要聽從父親的教誨,出嫁後要順從丈夫的旨意。
語出:《舊唐書.志.卷七》

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
這是舊時代女性的婦德,現代女性沒人會這樣想了。

082、
癡人畏婦,賢女敬夫。
點題:
痴人才會怕老婆,賢淑的太太總是敬重丈夫。
語出:《金瓶梅詞話》二O:

自古痴人畏婦,賢女畏夫。
三從四德,乃婦道之常。

夫妻間本不應有誰怕誰的問題,相互敬重才是家庭和樂之道。
“賢夫敬婦,淑女敬夫”才是。

083、
是非終日有,不聽自然無。
點題:
每天都可能聽到一些是是非非,但只要不聽、不傳、不理睬就好。

084、
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餘。
點題:
做人要堅守本分,寧願正直地安貞守拙,也不要走歪門邪道獲取利益,這樣即使人生有所缺憾,但問心無憾,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085、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點題:
寧可相信事情的存在而有所準備,也不要因為不相信而有所錯失。
勸人對於無法斷定的事物,不要武斷否認。
《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妾亦聞外面人言籍籍,歸怨相公。」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況且神道的言語,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086、
竹籬茅舍風光好,道院僧堂終不如。
點題:
平常百姓人家的籬笆院牆和茅草屋舍,雖說簡陋但家中溫暖風光無限;將自己鎖在清冷的道觀院牆和寺廟僧房裡獨自修行,終究是不能與之相比的。

087、
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
點題:

一個人的生命中註定有的東西,到時一定會出現,但是命中註定沒有的東西就不要強求了。
這裡的“命”並非指要個人打拼創造的命運,而是生命和人生。
這句話要人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太過執著在意某些東西。
我們一生追求的東西並非能事事如願,許多時候並不是我們努力不夠,而是會受天時、地利及人和的影響。
《金瓶梅詞話》一四:
你説,有這等事?要得富、險上做。
 ……富貴自是福來投,利名還有利名憂。
 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

088、
道院迎仙客,書堂隱相儒。
點題:

進出道院寺廟的經常是些仙風道骨的客人;
而那些為儒為相的人才,則大多隱身於圖書館書堂之中。
怎樣的環境,造就怎樣的人,強調環境對人影響至鉅,孟母三遷也就是這個道理。

089、
庭栽棲鳳竹,池養化龍魚。
點題:
在庭院中栽種可以讓鳳凰棲息的竹子,池塘中飼養會化龍的鰲魚。
強調要先有讓鳳棲、鰲游的環境,才能水到渠成有吉祥美景;
這和現在人說的「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人若精彩,天自安排」同樣含意。

090、
結交須勝己,似我不如無。
點題:
這句字面的解釋是不去結交道德品行、文化素質都不如自己的朋友,就像要跟棋藝高於自己的人對弈,這樣棋藝才會有進步。
但另一方面每人都有他自己的優點及長處,我們結交朋友要取其優點及長處;結交朋友也不能完全在跟自己出身背景、志向觀點都極相似的同溫層中,這樣才能聽到不同的聲音、接觸不同階層的對象,這樣個人觀點才不會太偏頗、太一廂情願。

091、
但看三五日,相見不如初。
點題:
親友初見總是親熱萬分,但在一起時間久了,大家就不會再跟初見面時一樣熱絡了。

092、
人情似水分髙下,世事如雲任巻舒。
點題:
人情世故不能太過固執,要能像流水般隨著地勢高低起伏;世事也如浮雲一樣變幻莫測,沒有恆古不變的事,所以不要看得太重,看開一點自己活得自在。

093、
會説説都是,不會説無禮。
點題:
會說話的人說話圓融見識廣闊,除了能將事情說得頭頭是道,也讓聽者舒服自在;不會說話的人經常是見識淺薄,講出來的話又缺乏對人適當的尊敬、尊重,讓聽者也不舒服。

094、
磨刀恨不利,刀利傷人指。
點題:
磨刀時都嫌磨得還不夠鋒利,但刀過於鋒利則容易傷人手指。
這說明許多事情都是一體的兩面,有利就有弊,單看你從哪個角度來看它。

095、
求財恨不得,財多害自己。
點題:
人在追求錢財時,往往恨不得把一切都據為己有,殊不知財多了,經常遭人覬覦或子孫爭產而傷害到自己。

096、
知足常足,終身不辱。
點題:
懂得知足的人,心中就常能感到滿足,這樣一輩子都不會被欲望所控制而辱沒自己。
《道德經》中有: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名聲與身體相比,哪個重要性更親?身體與財產相比,哪個會想要的更多?
過分在意的東西,必定會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只在意斂財守財,難保不會遭遇更大的損害。
所以說,做人要知足惜福,知足就不會貪得,不貪就不會招來屈辱;
更要懂得凡事適可而止的道理,知止就不會懈怠,不懈怠才能長保平安。

097、
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點題:
做人處事要能留有餘地,莫不知足,要常常知道也常常想到「適可而止」,這樣一輩子就不會蒙受別人的羞恥。
老子曰: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098、
有福傷財,無福傷己。
點題:
當災難降臨時只是損失錢財,能破財消災的都是有福之人,但若顧及錢財而傷及身家性命,就是無福之人了。

099、
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點題:
許多事情在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但朝向不同方向發展下去,結果會造成很大的差異。
出處:
《禮記·經解》:《易》曰:
「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魏書·樂志》:
「但氣有盈虛,黍有巨細,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100、
若登髙必自卑,若渉遠必自邇。
點題:
若要登高處,必定是從低處開始往上登;
若要去遠方,也一定是從近處開始往前行。
為學做事都須從淺近處著手,然後才漸行深入;亦即凡事無一蹴可及,都要紮紮實實,循序漸進。
出處:
自西漢《禮記·中庸》篇:
君子之道,譬如行遠 必自邇,辟如登高 必自卑。
《北齊書.卷三七.魏收傳》中亦有:
故云行遠自邇,登高自卑,可大可久,與世推移。

增廣賢文 點題(001--050)
增廣賢文 點題(051-100)
增廣賢文 點題(101--15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濠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