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詞作於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 年)至慶曆三年(1043 年)之間,當時范仲淹正在西北邊塞陝西四路(今延安)任宣撫使,防禦西夏屢見邊功。
碧雲天,黃葉地。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
這首詞作於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 年)至慶曆三年(1043 年)之間,當時范仲淹正在西北邊塞陝西四路(今延安)任宣撫使,防禦西夏屢見邊功。
碧雲天,黃葉地。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
王維晚年在“安史之亂”以後的作品,當時的唐王朝西面有吐蕃、北方有突厥的侵擾,兵員大量外調往邊疆,這篇是作者送別友人的作品。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渭城早晨的一場春雨沾溼了地下的輕塵,
在李清照傳世的四十九首詞中,《如夢令》僅有兩首,兩首詞都是詞人的婚前早期作品,應在到達汴京之後,尚未出嫁之前,約略於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 年)前後的作品,可看到她未婚前生活的點滴美好,酒醉、景美、遊興濃,風格清新,膾炙人口,千古流傳。
全詞都只有短短的六句,卻將懷舊遊、傷春景之情表現的淋漓盡致;美好時光的景象,總是會不經意的反覆出現在腦海之中。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多景樓」在鎮江「多寶寺」中,位於長江邊上,登樓遠望,氣象萬千,曾被贊爲天下江山第一樓。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 年),東坡被貶調知密州,途經潤州(今江蘇鎮江),與孫巨源、王正仲等舊識聚集於多景樓,席間有色藝俱佳的官妓胡琴相伴,背景有晚霞夕照,於是孫巨源請東坡臨景填詞。
東坡也由「多景樓」及「多寶寺」的“多“字,發出了多情、多感、仍多病的感嘆,寫下這首《採桑子》: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樓中。
本詞是筆者與隱居山野、不求功名的“眉山隱客”史應之的相互酬唱之作;
史應之,名鑄,眉山人,落魄無檢,喜作鄙語,人以屠僧視之。
本詞作於宋元符二年(1099 年)重陽節之後數日,當時筆者在戎州(今四川宜賓)貶所已整整四年。
本詞同調同韻共有三首,此爲第二首;
唐玄宗天寶十年(751 年)六月,李副使從今甘肅武威,出發趕赴磧西(今新疆庫車),途中必經吐魯番的火炎山、赤亭這段艱苦的路段,岑參作詩送別。
火山六月應更熱,赤亭道口行人絕。
知君慣度祁連城,豈能愁見輪臺月。
脫鞍暫入酒家壚,送君萬里西擊胡。
此詩在唐朝大曆二年(767 年)重陽登高日,杜甫在夔州之作。
重陽獨酌杯中酒, 抱病起登江上臺。
竹葉於人既無分, 菊花從此不須開。
殊方日落玄猿哭, 舊國霜前白雁來。
弟妹蕭條各何在, 干戈衰謝兩相催!
九九重陽日,獨自喝著杯中酒;想到是登高日,雖然身體不適,還是抱病登高台、賞秋色。
竹葉青酒不會因人而異,但會因飲者心情而異,菊花也可以不用為我開了,因為我已無心欣賞。
西元 730 年,王之渙棄官往薊縣(今天津市薊縣),與攜弟子於此地的上官致情老友巧遇,兩人相見唏噓世事;
次日離別返鄉,友人也要出門遠行,在此情境寫下此詩。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
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李白往訪歷陽縣(在今安徽,縣南有歷水而得名),正值大雪紛飛,王縣丞設宴款待,席間李白頻頻舉杯,讚賞歷陽山美、水美、酒美,可惜就是人不“美”——沒有人陪他喝酒。
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
笑殺陶淵明,不飲杯中酒。
浪撫一張琴,虛栽五株柳。
這首七言絕句寫詩人在旅途中過重陽,登高遠望所見所感,抒發濃濃的思歸的情懷。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九月九日重陽登高,居高眺望山川景緻;
零落棲遲一杯酒,主人奉觴客長壽。
主父西遊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
吾聞馬周昔作新豐客,天荒地老無人識。
空將箋上兩行書,直犯龍顏請恩澤。
蘇軾此詞抒寫了把酒對月時的襟懷意緒,流露出了人生苦短、知音難覓的感慨,表達了渴望退隱、出世之意願;從文中強烈退隱願望來看,此文應是蘇軾在宋哲宗元祐時期(1086—1093)的作品。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
酒斟時、須滿十分。
浮名浮利,虛苦勞神。
勸君今夜須沈醉,尊前莫話明朝事。
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須愁春漏短,莫訴金盃滿。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我和山中幽隱之人對酌在山花盛開的美景中,兩人一杯又一杯的暢飲美酒,好不開懷。
我已經喝醉想要睡覺了,您今天就先回去吧,你如果覺得意猶未盡,等明早抱着琴過來再續好了。
這首詞是詞人借賞中秋之時機,表白他爲人的高潔,也發泄他對世事的不滿,這正是米芾晚年學禪的思想基礎。
砧聲送風急,蟠蟀思高秋。
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
收拾淒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倍覺不勝幽。
李白在出蜀當年的秋天,往遊金陵(南京),大約逗留了大半年時間;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 年)春往揚州,朋友在酒店餞行,李白作此詩留給送別者。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杜牧於文宗大和七年至九年(833-835)任職居揚州,當時他三十一、二歲,頗好宴遊。此詩為追憶揚州歲月之作。從此詩看,他與揚州青樓女子多有來往,詩酒風流。
落魄江南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潦倒江南以酒爲伴,沉湎秦樓楚館,縱情聲色於細腰女子(楚靈王喜好細腰女子)和纖瘦女子(趙飛燕體輕,能爲掌上舞)。
涼州詞是按涼州(今甘肅省河西、隴右一帶)地方樂調歌唱的,內文中的葡萄酒是當時西域特產,夜光杯是西域所進,琵琶更是西域所產,馬上軍樂更是西域的軍樂曲,這些無一不與西北邊塞風情相關;這組七絕正是一組優美的邊塞詩。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正要喝漂亮玉杯中的葡萄美酒,琵琶樂曲正悠揚助興,軍士們痛飲開懷;突然遠處傳來戰鼓聲急、號角齊鳴的馬上軍樂,催徵將士們趕上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