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古蹟群分布在 400 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包括從 9 世紀到 15 世紀高棉歷代都城和寺廟,包括大、小吳哥,女王宮等遺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 1992 年將吳哥古蹟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我十多年前曾和家人前來參觀遊覽,當時參觀三日券就是美金 20 元,
【大吳哥城 Angkor Thom】
吳哥 Angkor 梵語意為首都,大吳哥城是 9 世紀至 15 世紀高棉帝國最長久的國都。
大吳哥都城占地九平方公里,城牆每邊 3 公里長,共有 5 個門,東門兩個其餘各方各一個。
〈▲進入城門前的石像〉
在進入城門前,遠遠便會看到高達七公尺的大石城門上,四面都刻著吳哥王朝全盛時期國王加亞巴爾曼七世的面容,象徵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的四面佛菩薩。
〈▲大吳哥城 東城門之一的“勝利門”,門上有四面佛〉
每個門上有一座四面佛,共 5 座,
〈▲南城門入口〉
而城內主殿巴戎寺(Bayon)則有 49 座四面佛,所以共有 54 座,代表當時的 54 個省。
在城內範圍內包括一系列各朝建立的古都遺蹟:
※“鬥象台 Terrace of the elephants”
▲鬥象台前方是一大片綠草如茵的廣場,昔日這個廣場可是皇家廣場,皇帝閱兵、活動慶典都在這個廣場上舉行。
鬥象台後面是皇宮區域,鬥象台南北長 300 公尺,像座長城般隔開皇宮區域與廣場。
▼台上有大象石雕,象鼻子從地上摘取蓮花。
牆面浮雕各種人物主題變化多,此地也是古時皇帝挑選座騎的地方,讓大象在此相互打鬥,最後僅存下來的大象,就是皇帝的座騎。
※“蘇利耶跋摩一世重建的 空中宮殿 Prasat Phimean Akas”
位在鬪象台後方的空中宮殿雖然名為宮殿,實際上並非王宮。
王宮在空中宮殿東北約二百米處,因為是木建築,現已不存。
空中宮殿由三層長方形須彌台重疊成金字塔形,象徵須彌山,各層須彌台的四角,裝飾着獅子或大象。
須彌台由紅土磚塊壘成,第一層台基長約 35 米寬約 28 米高 4.6 米,第二層台基長約 30 米寬約 23 米高 4.4 米,第三層台基長約 25 米寬約 19 米高 3.2,總高度 16 米。
須彌山四邊正中,各有陡峭的台階連通上層。
民間傳說,金塔內住着高棉人奉為神靈的九頭蛇精;蛇精夜化女身,與國王同寢交媾,雖王后也不敢入內。
國王要至二鼓方才出來與王后同寢。
如蛇精一日不見,則國王死期將近;如國王一日不去,必定有災禍降臨。
若夕夕如此還真如軟禁,很同情國王!
※“烏達雅地耶跋摩二世建立的 塔普倫寺 Ta Prohm ”
塔普倫寺興建於 1186 年,為闍耶跋摩七世為紀念其母興建,
▼神殿內則是供奉「智慧女神」,
傳說是依據其母親形象而塑造雕刻。
當年它是一所擁有高僧、祭司、舞女,具有廟宇和修院雙重功用的神殿。
十九世紀中葉法國的探險家才從茂密的叢林中披荊斬棘發現了塔普倫神廟,
沉寂了數百年的神廟早已被巨樹的虯髯蒼根盤踞,當初被發現時即被當地人稱之為卡波克的大樹所纏繞而放棄整修,也保留下了如今盤根錯節如巨蟒般的大樹緊緊纏繞著佛塔及廟牆奇觀!
〈▲▼這兩張是上次來遊覽和我太太及兒子的留影,歲月催人,當時還滿頭黑髮呢!〉
這裡所以會紅,除了大樹包覆建物的那種淒迷的古韻外,
▼知名美豔女星安潔莉娜裘莉在這裡拍攝“古墓奇兵”電影,更加讓塔普倫寺聲名大噪。
▼尚有一處內室稱為「敲心殿」,傳聞在裡面可以拍掉心頭一切煩惱的奧妙建築。
也有人稱此地為「回音塔」,因為站在塔裡面的某一定點,用力拍胸脯會產生宏亮的回音(如果沒有回音的人,就是沒有良心_有此一說)。
參觀路線中會經過舊日皇室參拜的地方,四方形天井牆上的小洞,據說過去都是鑲滿各式寶石,尤其是紅寶石,
▲後來寶石都被人挖去,留下無數空洞。
基本上我認為是不實的,每天讓這麼多的遊人從上面踏過,不是大為不敬?
在台灣圖形的樹洞裡,躲著一尊害羞微笑菩薩。
※“巴普昂寺 Baphuon”
位於空中宮殿的旁邊,大約建立在十一世紀,是一座獻給濕婆神的國廟,舊時稱為銅塔,整體構造是以須彌山為原型!
▼從外觀看就覺得很壯觀!高度有五層,但近看好像覺得更高。
※“闍耶跋摩七世建立的 巴戎寺 Bayon”
位於吳哥城的中央,為當時之國廟,建於公元 1219 年,
當初先以中小型石塊堆疊,然後再雕刻而成,總共四十九座高塔組成塔林。
▼塔林損毀嚴重,現在修復工程還在進行中。
中心塔群象徵宇宙中心須彌山,四面迴廊象徵喜馬拉雅山,中心塔群之圍牆至城牆間為人間世界,護城河代表大海。
▼其中最具特色是每一座佛塔的四面都刻有三公尺高的“微笑高棉”似菩薩面容的雕像,採自國王加耶跋摩七世的面容;
▼頭頂著佛陀蓮花座意味觀世音化身的國王王權來自佛陀,
底座雕刻眾神及印度教鳥頭人身的鳥神 Garuda 融入印度教信仰。
兩百多個微笑浮現在綠意的森林中,其面容的表情隨多變的光影時強漸弱的變化,佛像慈眉閉目嘴帶微笑,「高棉的微笑」一語就此而來。
“巴肯山的落日”
傍晚時分我們來到吳哥城址中最高的山上廟宇『巴肯山』觀賞落日美景。
巴肯山就位在小吳哥與大吳哥之間,雖然說是山,但只是吳哥窟主要遺跡群內一座高 67 米高的小山丘而已,也是傳說中全球賞落日最佳的地方之一!
九世紀末,耶輸跋摩一世 YasovarmanⅠ遷都吳哥後,
▼並在吳哥地區的最高峰巴肯山頂上建造巴肯寺做為國家的寺廟。
雖只有海拔 67 公尺,但視野非常遼闊,可以俯視整個吳哥的面貌。
巴肯寺的結構是以印度教信仰之概念所建造而成的,象徵著當時的人民對「山」的崇拜。
依照山勢的地形,一層層方正的平面空間及石牆砌造,向山頂上延伸並逐漸縮小,最底層的面積 76 平方公尺,最上一層的面積是 47 平方公尺,就如同是「山」的形狀,越接近頂端,石階就越為陡峭。
巴肯山腳下有四座紅磚建造的塔門,其中在東、北、西三面各有通道可供登上山頂,等於把整座巴肯山都規劃成一座寺廟。
圍繞著巴肯寺的中心,共有 108 個大大小小的磚塔,108 是印度教宇宙秩序的總和數字,其中每一座磚塔也象徵著一座山,但這些塔保存狀況並不佳,有些甚至毀損得非常嚴重。
由於塔頂觀賞落日每天上面只開放兩百個名額,觀光客排隊等待人龍很長,我們就放棄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