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慈禧因為相信義和團有神力,決定向列強宣戰。
結果打到一半還給洋人發電報,說你們沒受到實質傷害。
這樣的大清國不完才怪。

出品 | 網易浪潮工作室
撰文 |莊帆
 
  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公元1900年6月21日),清朝發佈了一道上諭,先是控訴了一番列強洋人幾十年來凶橫無理,欺人太甚,又鄭重地宣佈:
“朕今涕泣以告先廟,慷慨以誓師徒,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
……彼仗詐謀,我恃天理,彼憑悍力,我恃人心,無論我國忠信甲冑,禮義干櫓,人人敢死,即土地廣有二十餘省,人民多至四百餘兆,何難翦彼凶焰,張我國威。……”
這就是有名的《宣戰上諭》,雖然是以光緒帝的名義發出,但大家都知道,此時朝廷的真正掌權者實乃慈禧太后
也就是說,那個嚷嚷著要“盡我國之地力,結與國之歡心”的慈禧,居然對八國聯軍下了宣戰書。

 
  然而這道宣戰書是一道對內文件,也就是說,沒有明確宣佈向何國開戰,交戰諸國沒有一個國家收到宣戰書,甚至連盛京將軍(即東北三省的長官)過了幾天還一臉懵逼地問朝廷:“究系何國失和?”
 
  美國人馬士在《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一書中寫道:
“地獄裡有惡鬼,這是一位婦人受著藐視的時候怒氣之盛。”
慈禧為何如此震怒?
庚子年的戰端不僅在醞釀宣戰階段充滿戲劇性,連戰爭本身也很奇怪,令人欲探究竟。

 
26歲登上權力巔峰

  慈禧是個什麼樣的人?
後來人更多地從她從戊戌政變開始的一系列行為出發,認為她出賣中國利益、滿足一己私慾;
但是要知道,沒有慈禧,就沒有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漢族官僚的崛起,更不會有所謂的“同光中興”。

我們在感嘆洋務運動中諸省督撫的雄才大略時,也應該知道,這一切都要追溯到咸豐皇帝去世那年的“祺祥政變”。
 
  正是在這場政變中,慈禧聯合恭親王奕忻,在京城先下手為強,果斷處理掉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協辦大學士肅順等“顧命八大臣”,奪取權力,並將新皇帝年號“祺祥”改為“同治”。
此後,清朝推行向西方學習的政策,重用曾、李、林、左等漢族大臣,開創了新局面。
這一年,慈禧年僅26歲,但決斷力已非常人能比。
 

〈慈禧太后。/Wikimedia〉
 
  限於宮中環境,慈禧雖能讀書識字,但文化水平自然不會很高,但是她能重視以儒學為立身之本的漢族官僚,本身已極具遠見。
同時,她酷愛京劇舉國皆知,短淺的學識使她對京劇中的快意恩仇、斬妖除魔深信不疑,以及道教、佛教中一些奇門遁甲、奇詭法術。
這就為她後來對義和團“神拳”的信任埋下鋪墊。

 
  經過戊戌政變,清理了朝野內外的變法派,慈禧再一次鞏固了權力。
但此時的清王朝已經是風雨飄搖。
帝國境內頗不和平,尤其是山東省新崛起的一個武術團體——自稱所練為“義和神拳”,所以稱為義和團
 

〈義和團團民。/Wikipedia〉
 
  對於這種組織,朝廷向來處置有方,或痛剿,或招安,視具體情況而定。
但這一次,義和團打出的“扶清滅洋”的旗號,令朝廷有些遲疑。
這個組織起於山東,發展速度極為迅猛,利用所謂“神拳”吸引了大量民眾,且其打擊對象主要是基督教堂、教徒,並沒有反清。

 
  朝廷內部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如山東巡撫李秉衡主張剿滅,而他的後任張汝梅、毓賢主張招安加以利用,1900年接替毓賢袁世凱又是強硬的主剿派。
但無論爭論如何,義和團並沒有引起朝廷更多的重視,它始終只是山東、直隷地方的局部事務。
如果沒有己亥建儲,沒有建儲後進一步公開化的帝、后之爭,義和團也許就此逐漸被剿滅、平息,在歷史長河裡連一絲漣漪都不起。

 
義和團的選邊表態決定了義和團的生死
 
  己亥建儲是晚清政局的一大變數。
公元1900年1月,舊曆尚未過年,仍屬己亥年。
慈禧接受榮祿的建議,在鞏固自己地位的路上邁出了一大步:
光緒帝名義頒詔,因無子嗣,故立端王載漪之子溥儁為儲君。
此舉明確表示,光緒帝已再無親政的可能。

 
  慈禧最看重的列強對建儲一事持不滿態度。
外國公使們雖不得不與慈禧打交道,但普遍對傾向革新的光緒帝好感更強,希望清朝能在年輕皇帝的領導下趨向西化。
己亥建儲之前,英國公使竇納樂就曾經建議朝廷請一位外國醫生為光緒帝體檢,提供一份健康證明以緩解列強對太后欲行廢立的猜疑。
 

〈光緒皇帝。/Wikimedia〉
 
  慈禧對洋人的不滿越來越深,但又苦於沒有辦法回擊。
這時候,義和團發揮作用了。

 
  義和團在山東、直隷等地襲擊洋人、焚燬教堂、屠殺教民,列強對此極為不滿,所以各國公使多次要求清朝嚴行查剿。
但是,朝廷的態度頗為曖昧。
例如山東巡撫毓賢,對義和團的態度就傾向支持,甚至有“聯拳滅洋”的想法,後來迫於列強壓力,朝廷將毓賢免職而改任主剿的袁世凱,但隨即又嘉獎了毓賢
朝廷和地方官員對義和團的溫和態度引起了列強的不安。
所以,各國決定自己增派軍隊進入天津、北京等地,保護僑民。
 

〈德國發表的清朝地方官員處死基督徒漫畫書。/Wikipedia〉
 
  此舉當然是違背國際法的,但弱國無外交,清朝對此也只能默認。
實際上,說清朝一開始就決定扶持義和團也不符合事實。
清朝的態度一直是剿撫結合,有聚眾犯事者就殺一儆百,力圖把民眾運動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因為以往的經驗表明,剿之過急很可能反而把義和團的鬥爭矛頭引向朝廷。

 
  管束既然不嚴,義和團就更加風生水起,甚至浩浩蕩蕩地湧進北京城,要“扶清滅洋”去了。
一路上,拳民們破壞鐵路,砍斷電報線,認為這些洋人的東西通通為不祥之物,結果使得東南各省與北京失去聯繫,劉坤一、張之洞和李鴻章等封疆大吏要給中央拍個電報,還得先發到上海,再由上海快馬加鞭送進京城。
 

〈天津義和團準備集結。/Wikipedia〉
 
  義和團進京,列強保護僑民的軍隊也在試圖進京,時局越來越緊張。
身為決策中樞的慈禧太后,心緒也很複雜。
一方面,列強自然不能得罪,可是自己垂簾聽政的地位更加不能動搖。
而且義和團拳民有“神力”(是的,慈禧真的相信這個,後來戰事最緊急的時候,慈禧還曾經下旨要五台山的高僧普濟聯合義和團,用法術抗擊八國聯軍)。
更重要的是義和團在帝后之爭中的選邊表態。
光緒帝的維新立場與排外的義和團格格不入,光緒帝本就力主剿滅,義和團也對皇帝不敬,認為他被洋人法術迷昏頭腦,甚至稱他為“二毛子”,而對相信法術的老佛爺更加擁戴。

 
  所以,如果能好好利用義和團和支持義和團的大臣們,慈禧在帝后之爭中就能加重籌碼。
但即使如此,時機未成熟,她也不敢明著表態。
就在《宣戰上諭》頒發的一個星期前,朝廷上諭還是這樣一副口吻:
“奸匪造作謡言,以仇教為名,擾及良善,於朝廷禁令視若弁髦,……此等匪徒,亟應嚴加剿辦,不容再事姑息。”

 
相信義和團有神力,慈禧終於下了決心
 
  由於列強不斷增派軍隊,朝廷上諭便吩咐,京城兵已經足夠保護使館了,別讓他們再來了,
“此後各國如有續到之兵,仍欲來京,應即力為阻止。
……如各國不肯踐言,則釁自彼開,該督等須相機行事,朝廷不為遙制。
萬勿任令長驅直入,貽誤大局,是為至要。”
很明顯,這時候,恐慌的朝廷已經準備採取強硬立場,甚至不惜打上一仗。
 

〈19世紀末的時局圖。/Wikipedia〉
 
  這種強硬立場不是沒有來源的。
舊曆五月二十日,也就是《宣戰上諭》頒佈的五天前,貝勒載濂上奏摺,稱他在剿滅拳匪的過程中發現“拳民能避火器,雖無確據,其勇猛之氣,不顧生死,實為敵人所憚”,並且認為:
“就大勢言之,拳民總宜善撫,不宜遽剿。
洋人總宜力拒,不可姑容。
剿拳民則失眾心,拒洋人則堅眾志”。
這一下可說到慈禧心窩裡了。

 
  同一天,慈禧“叫大起兒”,也就是召集朝廷重臣,開了次御前會議。
此後幾天又叫了兩次“大起兒”,一共三次御前會議,確定了宣戰的方針。
這三次會議中,主張和列強一戰的大臣們以端王載漪、協辦大學士剛毅為首,和榮祿、袁昶、許景澄等主張剿匪的大臣吵成一片。
慈禧終於決定宣戰,原因除了御前會議上部分大臣的支持,還有另外兩件極為關鍵的事情。

 
  第一是所謂的“歸政照會”。
在第二次御前會議上,慈禧拿出了一份列強的照會,這份照會是江蘇糧道羅嘉傑通過榮祿呈上的。
這份列強的照會令慈禧的憤怒無以復加,據說比她得知康、梁要刺殺她的謀劃時還要憤怒。
 

〈榮祿。/Wikipedia〉
 
  這份神奇的照會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要慈禧太后歸政於光緒帝
慈禧對此當然完全無法忍受,所以作出了宣戰決定。
後來史學界對此有所爭議,不過不管有沒有照會,榮祿確實在第二次御前會議之前向慈禧呈上了某些份量極重的情報。

 
  第二件大事則是八國聯軍攻佔大沽砲臺和直隷總督裕祿的奏摺。
裕祿在奏摺上一方面上報了大沽砲臺失守的消息,但為了掩飾自己援救不力的失職,又假製出了一場虛構的勝利,說是“官軍連日力戰,並收撫義和團民,協助獲勝”,將戰爭過程描述得栩栩如生,最後說“自開仗以後,民心極固,軍氣甚揚。”
這場“勝利”,給慈禧的宣戰帶來了巨大的底氣。
收到奏摺的第二天,她就頒發上諭,向列強宣戰,並嘉獎義和團,命令清軍發起對各國使館的進攻。
 

〈北京東交民巷,外國使館受清兵圍困方點陣圖。/Wikipedia〉
 
  進攻使館一事,成了搖搖欲墜的晚清朝廷最後的笑柄之一。
首先在於此事完全無視國際法保護使館的相關原則,與其說是打仗,不如說是泄憤,甚至有挾持使館中滯留洋人充當人質來換取求和條件的意味。
打到一半的時候還要發電報給列強,說使館裡的人並沒有受到實質傷害。

 
  也正因如此,攻打使館炮火雖猛,也造成了一些死傷,但打了一個多月愣是沒有打下來,直到慈禧下令停止攻打。
一位當時被困在使館中的外國人後來回憶:
“攻擊沒有一次幹到底,總是正當我們恐怕他們一定要成功的時候停住了——
假使在我們周圍的軍隊真的徹底而決心地攻擊的話,我們支持不了一個星期,或許連一天都支持不了。”
 

〈列強進駐北京後分管圖。/Wikipedia〉
 
  戰敗後,慈禧在西逃的路上也曾經說:
“依我想起來,還算是有主意的,我本來是執定不同洋人翻臉的,中間有段時間,因洋人欺負得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動氣。
但雖是沒阻攔他們,始終中沒有叫他們盡意的胡鬧,火氣一過,我也就迴轉頭來,處處都留著餘地,我若是真正由他們盡意的鬧,難道一個使館有打不下來的道理?
不過我總是當家負責的人,現在鬧到如此,總是我的錯頭,上對不起祖宗,下對不起人民,滿腔心事,更向何處訴說呢?”

 
  然而後悔也已經太遲,西逃的慈禧光緒帝吃盡苦頭,以至於要兩人共坐一張板凳,長嘆通宵的地步。
辛丑和約簽訂後,回到京城的慈禧終於決心改行“新政”,可惜天不假以時日十年過後,武昌起義的炮火就一把埋葬了大清的王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濠叔 的頭像
    濠叔

    濠叔隨筆

    濠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