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周末前沒有下雨的好天氣,阿咪說:
帶你去桃園,看看廟堂之美!
我完全沒有事先做功課,心中還在狐疑著桃園有啥廟堂?莫非是大溪慈湖?
在沒有準備之下,從台北安和路家中開車來到了桃園大溪的 齋明寺。
〈▲莊嚴憑法旨 圓覺悟禪機(這好像是對我說的)〉
齋明寺又叫齋明堂,一百多年前的清朝道光年間,首任住持 性悅法師 從南海普陀山請回觀世音菩薩像,於故鄉自己結茅清修;
〈▲寺中主祀觀世音菩薩,園中觀音像民國八十九年由法鼓山安置〉
之後,由於齋派(在家佛教,信眾在家持齋,不需出家)傳入台灣,當時可分為 龍華教、先天道、金幢教三大教派;
〈▲古蹟三合院 民國七十四年內政部公告為臺灣省古蹟 79 號〉
清同治十二年(1873 年),齋教 龍華教派 齋友黃普瑟(本名黃世琴)翻修舊有草庵,築堂舍取名齋明堂。
〈▲古蹟庭院的觀音聖像及心形水池〉
〈▲庭園中的告示牌及大芒果樹〉
〈▲厚厚青苔滿覆的美麗〉
光緒十一年(1885 年)林登雲 發起大溪、龍潭、員樹林地方教友募集資金,聘請 三坑子 林阿來增建拜亭。
〈▲單進三開間 閩南式建築,燕尾屋脊。民國八十六年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
〈▲在漂亮屋頂山牆下加設「鳥踏」〉
日據時代 1 912 年(大正元年),擴建正殿與兩側廂房;
〈▲日據時期的國旗台〉
1937 年(昭和 12 年),日本政府進行「宗教整理」,第五代住持 江澄坤居士(法號普乾)與日本 曹洞宗 攜手更名為 齋明寺。
〈▲日據時代的石燈籠〉
民國八十八年(1999 年),第六代住持 會觀師(江張仁居士)委請法鼓山承接齋明寺法務,由 聖嚴法師 晉任為第七代住持,再次回歸佛教正統。
〈▲法鼓山進駐後改建之禪堂及齋堂〉
2012 年獲頒「臺灣建築獎」首獎。
2013 年入選「臺灣宗教百景」。
▼沿著寺廟外圍的牆邊小路前行,
〈▲牆面圖片介紹齋明寺的歷史,路的另外一側是停車場〉
路底有一條與御成路古道、蟠龍崎古道合稱河西地區三大古道之一的齋明寺古道,
〈▲古道入口的滿地紅葉〉
齋明寺古道早在清道光年間就已經存在,迄今已有 120 餘年歷史,
〈▲落葉山僧未掃 懷古山客獨行〉
齋明寺創始人 李阿甲先生第四代孫 江連枝先生(法號普海)聘工人取材自大漢溪的石頭,排列鋪疊修路,
1929 年(昭和四年)改鋪石板階梯,專供大溪及員樹林間的信徒往返齋明寺朝聖的要道。
古道長度不到一公里,坡緩好走,
古道穿行在林木之間,伴隨著潺潺溪水聲,
〈▲溪水從廢棄的老屋中流出,感覺過去是取水房〉
▼慢行約 10 分鐘,前方一座老牌坊孤獨靜默地矗立著,
▼古道穿過老牌坊,下接桃 64 線鄉道,
〈▲從桃 64 道路上望古道〉
回頭上望牌坊,仍可辨識頂端齋明寺字樣,原來是寺廟山門,
山門兩側的門聯「日夜溪聲尋道岸,縈缁轍跡擁賢關」字跡已模糊難認,
獨擁古道懷古,百年歲月停格。
跨過桃 64 道路對面,感覺古木參天,還有涼亭桌椅,
▼老樹很漂亮,
▼原來是處懷恩祖塋。
走完齋明寺,阿咪說看完廟了,接下來我們去李騰芳古宅看堂吧!
這我才搞懂何謂廟堂之美。
※新屋 范姜老屋群〈桃、竹、苗輕遊記 2020/10/06〉
※大山北月、騎龍古道、豐鄉瀑布〈桃竹苗輕遊誌 2021/03/11〉
※合興車站、內灣老街〈桃竹苗輕遊誌 2021/03/29〉
※齋明寺〈桃竹苗輕遊誌 2022/03/2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