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字、畫自古在中國就扮演調情怡性又教化人心的腳色,不但能激發人們對美的共鳴、思索探究心底和思緒的聯想,甚或讓人廢寢忘食的追尋心靈啟發及慰藉,這也是為何這些藝術珍品在國際舞台上,不分國籍、不分人種都能受到世人的高度關注的原因。
中國文字本身應該也是世界唯一可以當藝術來看的文字,各種字體、風格,不但可以充分顯示寫字主人的性格及心態,也可裱框掛設當藝術品。
一幅好書畫作品,不但要繼承過去傳統,而且要體現當時時代風格,這種繼往開的作品才有其藝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這種作品,不論是古代的還是近現代的,都能起到提高人們的藝術修養,增進人們美好情操的實際作用。
※徐悲鴻(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原名徐壽康。卒年58歲
徐悲鴻出身農村,家境清貧。父親徐達章是村塾教師,擅長花鳥,人物畫。
徐悲鴻4歲開始在家塾中讀書,9歲隨父學畫, 10歲已能作父親的助手。
13歲隨父走江湖,靠鬻字賣畫為生。
19歲父親去世,家境愈加貧困。
1915年赴滬,在友人幫助下,借住賭場一隅,刻苦創作,同時到夜校學習法文。此期間結識康有為。
1917年半工半讀進入復旦大學,也因此得識復旦大學教授蔣梅笙的女兒蔣碧薇,並與之私奔日本在東京研究美術,秋返北京。
他和蔣碧薇的情史也是流傳千古〈見本部落格另篇 民初名媛情愛 二、蔣碧薇 問世間情為何物?〉。
1919年赴法國留學,1923年入巴黎國立美術學校,學習油畫、素描,並遊歷西歐諸國觀摹研究西方美術。
1927年回國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1946年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1950年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徐悲鴻一生崇拜任伯年,自說是任伯年“後身”,因任伯年死的那天正是徐悲鴻出生的那天。
想不到,任伯年五十八歲去世,徐悲鴻也只活了五十八歲。
徐悲鴻最擅長畫馬。
在繪畫創作上,他提倡:「盡精微,致廣大」;
對中國畫,提倡:「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可采入者融之。」
擅長油畫、中國畫,尤精素描。人物造型,注重寫實,傳達神情。
〈徐悲鴻自畫像〉
《六駿圖》
徐悲鴻筆下的駿馬筆墨淋漓,尤其受到人們的讚賞與鐘愛。
他對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動態,作過長期的觀察研究,並還學過馬的解剖學,畫了數以千計的速寫。
所以他畫的馬圖筆墨酣暢,奔放處不狂狷,精微處不瑣屑,筋強骨壯,氣勢磅礡,形神俱足 。
徐悲鴻為使馬臻于神妙,傾注了四十年的心血。
徐悲鴻《七喜圖》以1300萬起拍,現場競爭激烈,最終以2800萬落槌。
此幅作品創作於1942年夏天,徐悲鴻時年四十七歲,從題識:“銘渠老伯、伯母七旬大慶,世侄徐悲鴻敬寫賀。壬午大暑,重慶柏溪”來看,這幅作品是徐悲鴻先生為銘渠伯父伯母祝壽所作,創作於重慶柏溪。
畫中描繪了七隻喜鵲〈賀壽七旬故吉言七喜〉在掛滿紅葉的樹枝上停留嬉戲的情景,他們彼此相應,姿態全然不同,畫面設色淡雅,用筆老辣。
徐悲鴻的許多作品裡,紅葉都極為精心地營造出畫面主角—人物或禽鳥的情緒,是徐氏創作裡的重要水墨語言。
徐悲鴻名作《船夫》亦以濃烈奪目之紅葉橫跨畫面的醒目位置,以自然優美的景致來反襯船工的艱辛苦作。
徐悲鴻所畫的馬,桀驁不凡,自由奔放,觀之令人驚心動魄,在寫實之中充滿了浪漫主義的風格。
畫家不僅把駿馬作為自己繪畫風格的象徵,更是一種精神的追求,是對自由和激情的讚美。
徐悲鴻也有相當多幅畫雞的作品:
〈悲鴻畫雞,白石補花〉
〈雄雞一聲天下白〉
〈風雨如晦 雞鳴不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