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州古城這只是說明這裡曾是昌州古城的所在地,舊城其實早已灰飛煙滅蕩然無存了,
這裡現在所見的所有建築物都是仿宋朝新建的。
〈▲城門口的花傘天花〉
這個仿昌州古城的所在地位於重慶市的大足區,大足隱喻大豐大足的意思,其實他的古名就叫做昌州。
昌州城自唐朝就被稱為“海棠香國”,這裡有個有趣的典故:
受范仲淹器重的才子彭乘在《墨客揮犀》中收錄了其堂弟彭淵材的一個“笑話”:
「彭淵材聞李丹辭昌州,往詢棄之故。
彭曰:『昌州海棠獨香』何棄之?聞者傳笑。」
彭淵材是北宋音樂家,博通群書,尤工樂律,他曾說:
「平生無所恨,所恨者僅五事:
一恨鰣魚多骨、二恨金桔帶酸、三恨蒓菜性冷、四恨海棠無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詩。」
後來得知昌州海棠獨香,他一生憾事少了一件,喜不自禁,對昌州充滿無限嚮往之情。
有趣的是彭淵材的《海棠》詩:
「雨過溫泉浴妃子,露濃湯餅試何郎。」
詩人用貴妃出浴之艷麗,喻其嬌美動人,古人詩中常都會出現;
用美男子何晏食湯餅汗出,面色更潔白,喻其膚色白靚麗,這在古文中極少有,現在看來很可能是GAY呢。
昌州古城是以「宋風宋韻」為主題,新打造的歷史文化風情城,
城內以繁華的宋代街市和民間民俗文化寫實展現,
〈▲城邊,小橋流水,風景也不錯〉
寺廟街坊、百家祠堂、手工作坊、
〈▲五金工業大足有名,有許多刀具及五金工具店〉
讓遊客在體驗中感受宋代昌州城的生活景象。
雖然有「北敦煌,南大足」之說,但論名氣大足石刻便遠不及敦煌了。
大足石刻 最初開鑿於初唐永徽元年(公元 650 年)(尖山子摩崖造像),歷經晚唐、五代(公元 907~959 年),盛於兩宋(960~1278 年),到明清時期(14~19 世紀)仍有增刻,最終形成了這處規模龐大,集中國石刻藝術精華之大成的石刻群。
其內容以佛教為主,道教次之,為佛、儒、道三教合一,堪稱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也是中國南方石窟藝術中的頂尖之作。
雖然大足石刻不及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雲岡石窟等年代久遠,但也因此在雕刻手法上更趨於成熟,題材上亦更為豐富。
▼大足石刻能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石刻遺跡,絕非僥倖。
大足境內石刻造像星羅棋佈,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 75 處,雕像 5 萬餘尊,銘文 10 萬餘字。
▼但大足石刻主要還是分布在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摩崖造像,
其中寶頂山石刻是大足石刻最大和保存得最好的石刻部分。
▼我們這次的行程便只限於寶頂山。
寶頂山石刻造像開鑿於南宋(1179 年),歷時 70 餘年,創始人為宋蜀中名僧趙智鳳。
〈▲下車後,隨著園區講解員進入石窟區〉
主要分為大佛灣和小佛灣兩部分。
其中:
▼※“柳本尊 行化事跡圖”
刻於南宋,1174 -1252 年;寬 25.4 公尺,高 12.57 公尺,共有刻像 67 尊。
▼正中間刻像是唐末居士 柳本尊,
此像刻於南宋 1174 年-1252 年,寬 19.95 公尺,高 12.68 公尺,刻像 133 尊。
正中刻地藏王菩薩,頂上列坐十尊佛,下部分刻上刀山、下油鍋等十八層地獄。
這是佛教藝術石窟雕像同類題材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個。
刻於南宋 1174 年-1252 年,寬 21.6公尺,高 8 公尺,刻像 169 尊。
上部為西方淨土盛況,中為西方三聖像,其餘刻“三品九生”及“十六觀”等,堪稱中國石窟同類造像題材之最。
刻於南宋1174-1252 年,寬 15.6公尺,高 7.3 公尺,刻像 68 尊。
左右刻釋迦佛前世今生,因地修行、孝行 12 組雕像,宣揚釋迦佛種種難捨能捨、難為能為之精神。
〈▲釋迦佛為母扛棺〉
刻於南宋 1174 年-1252 年,寬 14.5 公尺,高 7 公尺,刻像 44 尊。
▲上部刻賢劫七佛半身像,
▼下部中央刻“投佛祈求嗣息”圖,另有 10 組父母含辛茹苦哺育子女的雕像。
刻於南宋 1174 年-1252年,洞高 6.9 公尺,寬 8 公尺,深 5 公尺,現存刻像 287 尊。
內刻如來說法像,其餘諸像或坐、或立、或跪,靜聽佛音。
※“孔雀明王經 變像”
刻於南宋 1174 年-1262 年,寬 9.5 公尺,高 6 公尺。
▲中間刻孔雀明王坐在孔雀揹負之蓮臺上,後壁刻的是天戰阿羅修的場面。
※“九龍浴太子圖”
刻於南宋 1174 年-1252 年,寬 6.2 公尺,高 4.5 公尺。
刻九龍口吐清泉,洗浴坐在盆中的釋迦太子。
水是岩石上聖跡湖的出水口,導水入龍口排出,落在釋迦太子的頭上,匠心獨具。
這是最大型的一座石刻,刻於南宋 1174 年-1252 年。
長 32 公尺,高 7 公尺,共有石像 37 尊。
釋迦佛側臥長達 31 公尺, 僅現半身。
這為古代匠師採“意到筆伏”的罕見手法,下半身深入石壁中,可以無限延伸,以示佛大不可度量。
刻於南宋 1174 年-年-1252 年,寬 12.5 公尺,高 7.7 公尺,刻像 72 尊,
〈▲從側面看更有立體感〉
各種器物 126 件,觀音像有 1007 隻手、眼,刻於 88 平方公尺的崖面上,狀若孔雀開屏,斑爛奪目,被譽為“天下奇觀”!
2008 年,中國文物局對千手觀音歷經近 3 年的勘察研究,結果令人憂心:
石質、彩繪、金箔等 34 種病害侵蝕千手觀音,受害面積達 200 多平方公尺。
2011 年中國文物局撥付了一億兩千萬台幣經費開始全面修復:
先治本,即在不損壞表面金箔的前提下,加固嚴重風化的岩體;
後治表,包括金箔回貼、彩繪復原、缺失部位補型等程序,將千手觀音劃分為上、中、下三層,逐一向下修復,所以現在看到的千手觀音感覺很新。
※“華嚴三聖像”
刻於南宋,1174-1252 年,高 8.2 公尺,寬 15.5 公尺,刻像 119 尊。
中間為毗盧遮那如來佛,左為普賢菩薩,又為文殊菩薩,三雕像都高達七公尺。
▼文殊手托只寶塔,重逾千斤,歷八百多年未墜,這是巧妙運用袈裟支撐手臂,得以增固。
刻於南宋,1174 年-1252 年,高 7.8 公尺,寬3.7 公尺,
刻紫竹林下跌坐三修行者,勤修成佛之事。
“寶頂山”三字,系南宋兵部侍郎杜孝嚴所書。
刻於南宋,1174 年-1252 年,高 7.8 公尺,寬 4.8 公尺。
圖中無常大鬼長舒兩臂,抱六道輪迴轉輪,輪中刻眾生輪迴像,為佛教“因果報應”意象呈現。
刻於南宋,1174 年-1252 年,高 4.3 公尺,寬 12.6 公尺,刻像 33 尊。
上層護髮神像九尊,下層刻鬼卒。
〈▲最右邊為憑想像刻的老虎〉
護法為保護佛法之神,護衛道場,降伏魔障。
刻於南宋,1174 年-1252 年,高 5.7 公尺,寬 29.1公尺。
〈▲初時,牛尚須繩索牽綁〉
此圖以牛比喻心,牧牛人比喻修行者,從“未牧”至“雙忘”共十組圖,闡述佛教調伏心意的修証過程。
〈▲最後,牛已無繩索牽綁,自由放任了〉
造像依山巖取勢,鄉土氣息濃厚。
刻於南宋,1174 年-1252 年。
〈▲洞口有祥獅守衛〉
佛前長跪一菩薩,以示十二菩薩輪流開示佛法。
以上都是著名的石刻場景介紹,其所顯示的故事內容和宗教、生活哲理,都對世人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誘之以福樂,威之以禍苦,值得細賞。
※重慶 洪崖洞、長江索道〈長江三峽、張家界九日遊之一 2018/05〉
※重慶 大足石刻、昌州古城〈長江三峽、張家界九日遊之二 2018/05 〉
※長江三峽遊輪遊 登船、酆都鬼城〈長江三峽、張家界九日遊之三 2018/05 〉
※夔峽、白帝城〈長江三峽、張家界九日遊之五、2018/05〉
※長江三峽、神女溪、三峽大壩〈長江三峽、張家界九日遊之六 2018/05〉
※張家界市、天門山風景區〈長江三峽、張家界九日遊之七 2018/05〉
※武陵源 袁家界、天子山、十里畫廊〈長江三峽、張家界九日遊之八 2018/05〉
※張家界 大峽谷、寶峰湖,長沙〈長江三峽、張家界九日遊之九 2018/0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