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輪於五月一號下午五點離開地中海中的馬爾他共和國後,二號整日海上遨遊前往西班牙的巴塞隆納,
〈▲清晨船頂甲板慢跑〉
三號一早靠岸巴塞隆納,港口離市區不遠,
〈▲▼從市區蒙特惠克山 下望遊輪碼頭〉
早餐後下船,陰雨綿綿的天氣,遊覽車一路開到一個小時車程外的蒙塞拉特山 Montserrat(鋸齒山),雨勢稍歇。
〈▲修道院修士們住的城樓〉
這裡我們跟建成、小妹去年九月才來過,因為下雨,阿咪跟小妹就在咖啡館中上網看台灣新聞等我們,
〈▲停車場邊餐廳有免費廁所、免費網路〉
這裡我來過多次,是當地人登山健行的好場所,
▼去年我與建成登山往上行,去到聖麥奎爾 Sant Miquel 十字架小山頭,
▼這次我沒進黑面聖母修道院,直接下行探幽,
〈▲隨著當地登山健行者一路下行〉
▼有些刻工相當精細,可惜我看不懂內容,
〈▲▼裡面的拼畫應該非常珍貴,外面加漂亮的鐵網保護〉
我未敢走太遠,意思到了就回頭了。
〈▲上望阿咪在喝咖啡的地方〉
上次來走了上半段山路,這次走下半段,還不錯!
※蒙塞拉特 Montserrat 鋸齒山(去年的遊誌分享)
Montserrat 是由西班牙語兩個字組成的, Mont 是山,Serrat 是鋸齒,一看山的形狀就知道是以形狀得名了。
▼我們車子一路彎曲上行,到海拔七百多公尺的修道院,
〈▲15 世紀至 19 世紀是它的輝煌時期,1811 年慘遭拿破崙大軍破壞,到 1844 年後才正式重建〉
▼教堂內部供奉「黑面聖母」,是當地天主教徒心目中的神蹟聖山。
蒙塞拉特 Montserrat 早在新石器時代時期就有人類蹤跡,
〈▲清晨從修道院遠眺對面,輕霧瀰漫、群山層疊,就像國畫山水〉
西元九世紀時,山上就已經出現了四座修道院,今日的聖母修道院就是其中之一,
〈▲有鐵路火車上山〉
相傳西元 880 年,上山的一群牧童看見神光降臨、伴著天籟,這一神蹟讓主教也上山探個究竟,
〈▲修道院邊有纜車上山頂,我上次來時有搭,這次早到,纜車尚未開始營業〉
還真在一個山洞裏發現一尊木質的聖母像。
主教原本想把聖母像抬下山,恭奉在 Manresa 城裡,
但是,聖母像變得重的抬不動,主教直覺聖母像想留在山上,
所以就在原地建了一個小教堂供奉聖母。
12 世紀末的一位木匠重新按照山洞裏的聖母像,雕一尊膝上坐著孩童耶穌的聖母雕像,
〈▲據說中庭中央的靈氣最強烈,只要舉起雙手就可以接收感應得到〉
▼特別的是,聖母與孩童耶穌的臉部和手部因為釉藥產生化學變化,加上長期煙燻,因而又有『黑面聖母』之稱。
▼來瞻仰黑面聖母的民眾都相信,
〈▲清晨一早就開始排隊,等著瞻仰黑面聖母〉
只要望著黑面聖母的面容,並撫摸她右手上拿著的球,就能夠獲得祝福和平安。
〈▲教堂有開放供信眾瞻仰黑面聖母,修道院沒有開放,目前有 80 幾個修士〉
▼就和建成、瑪琍往對面小山頭聖麥奎爾 Sant Miquel 十字架健行,
這裡也是非常有名的登山健行國家公園,類似台北的陽明山,
登山步道四通八達,而且標示清楚,通往各景區、景點、纜車站,是很棒的登山健走路線,
▼來到小山頭聖麥奎爾 Sant Miquel 十字架處,還好遊客不太多,
我看看時間還可以就繼續上行,
▼來到聖麥奎爾 Sant Miquel 禮拜堂,,
▼下山在纜車站前有塊造型特殊的十字架,木頭上居然有中文刻字,看看是簡體字,還好不是台灣人。
〈▲鋸齒山影片 謝謝吉鵬旅行社提供〉
西班牙廣場、蒙特惠克山(行程中有標註,但換成鋸齒山)遊誌,請參閱:
http://howardhu.pixnet.net/blog/post/48553110-%e8%a5%bf%e7%8f%ad%e7%89%99%e5%b7%b4%e5%a1%9e%e9%9a%86%e7%b4%8d%e3%80%88%e5%8d%97%e6%ad%90%e3%80%81%e5%8c%97%e9%9d%9e%e9%81%8a%e3%80%89
這餐吃來更是美味(還有打包要帶回船上吃的)。
〈▲餐廳裡還有仿高第風格的樓梯〉
下午參觀的聖家堂我早在二十五年前就來過,後來又陸陸續續來過非常多次;
〈▲下雨影響池中倒影清晰度〉
原本我想自己去看另一棟在聖家堂附近世界文化遺產建築的,但阿咪說時間不多又下雨,不要自己亂跑。
聽老婆的,作罷。
〈▲集合地他有股份,說著中文的帥哥導遊〉
這次大家是買一般民眾票,所以入場要排隊,裡面導遊及領隊都不能解說,但有免費中文解說機,
〈▲地面刻圖不知是新施設的?還是過去沒有注意到〉
可是我們參觀時間很短,也來不及一項項聽解說了。
※聖家堂(2018 年遊誌分享)
〈▲從教堂對面公園水池拍攝,會有倒影〉
該教堂是巴塞隆納最為世人熟知的地標景點,我來過三四次了。
▼從 1882 年開始修建,
〈▲有著皇冠、天堂地獄的鑰匙及 1882 字樣〉
高第在 1883 年接手,當初的原始設計只是個小教堂,
〈▲聖家堂最早設計圖檔〉
高第接手時地下室已經完成,由於是贖罪教堂,興建資金都來自個人捐款,所以工程進度也就隨著經費停停建建,
〈▲高第當時依其對教堂的構想,用繩索吊起許多小沙包,
▼下面放一面鏡子,從鏡子裡就看出了教堂結構的架構情況〉
因為高第對原始設計圖面作大幅修改,申請變更許可也一直未獲核准,教堂工程仍舊斷斷續續在進行,迄今尚未完工,
〈▲可以看見仍在施工中的百年老教堂〉
▼所以聖家堂是世界上單體建築面積最大、建造時間最久(還在持續中)的違章建築,
(西班牙聖家堂爆 133 年違建 4100 萬美元罰款 10 年繳完 - 2018/10/19 Yahoo 奇摩新聞 https://yns.page.link/w8X7u,我發誓不是我去檢舉的)
也是世界上唯一尚未完工就被列為世界遺產的建築物。
在高第接手後的 43 年中,他的心血完全在這個教堂的設計上,1925 年後還搬到教堂工地去住,直到高第 1926 年被電車撞死亡為止(被送到醫院,以為他是流浪漢,三天後才認出是高第,已搶救不及),他有生之年都未能看到他設計的教堂任何一個立面完工,似乎有點遺憾。
教堂有東、西、南三個立面:
〈▲灰色是已完工部分,黃色是尚未興建部分〉
每個立面有四座高塔,分別代表耶穌 12 門徒,塔高介於 98.4 公尺到 117 公尺。
中間還有代表耶穌(塔高 170 公尺)、聖母(塔高 120 公尺)及“四福音書”作者馬太(瑪竇)、馬可(馬爾谷)、路加以及約翰(若望)四座高塔(塔高 120 公尺),總共六座高塔,目前仍在興建中。
整個建築將有 18 座高塔,目前才完成一半,預計 2026 年完工。
牆上雕塑展現了由瑪利亞懷胎到基督長成的故事,
▼和中國贔屭(似龜,音唸碧系)的背上扛碑石,有異曲同工之妙。
誕生門是歡迎慶祝基督誕生,以歡喜愉悅的雕塑為主。
〈▲誕生立面完成於高第死後四年〉
▼西側以耶穌受難升天為主題的“受難立面”,
〈▲受難立面完成於 1977 年〉
▼受難立面的雕刻與誕生立面完全不同,線條簡潔,具現代感,
〈▲那塊布上的臉,採用現代凹面雕刻法,讓各個角度都覺得在看著你〉
▼另外,高第自己本身也在雕刻中。
〈▲頭頂有許多細針,是防鳥靠近的作用〉
南側的“榮耀立面”(目前仍在興建中),
〈▲正在施工中的南側面,可以看到柱子都是用現代鋼筋混凝土澆灌〉
現在聖家堂參觀經費收入穩定,工程應可持續進行,未來南側“榮耀立面”是主入口,前面的房子都將會拆除,改成廣場,不知以後還是否有機緣看到完成品了。
〈▲聖家堂 感謝吉鵬旅行社提供影片〉
廣場四周非常多的餐廳級俱樂部,天雨未見遊客,
〈▲廣場中的噴水池〉
廣場由 Casamajó 在 19 世紀設計,與南美墨西哥城的加里波第廣場是孿生兄弟。
〈▲比較特別的是廣場街燈是高第的作品〉
La Rambla 一詞應源自阿拉伯語,意為“河床”,當羅馬人到達這裡時,蘭布拉大街還是一條淤泥充塞、流動遲緩的天然河道;但有人以英文翻譯為“流浪者大道”,其實怎麼翻譯都一樣。
▼現在這條路中間為小商店、咖啡廳、花店、個性商品小店的行人步道,
兩旁為車道和商店街,
〈▲▼路旁墻面雕刻有中國龍和雨傘裝飾的布魯諾‧誇德洛斯之家 Casa Bruno Cuadros〉
來自歐洲各地的街頭藝人也群聚在此,
當然,在旁邊巷弄間也隱藏了不少的古蹟、公共造景及有趣建築物,
〈▲二樓陽台上的人偶〉
〈▲新廣場行人步道區前,以羅馬時期巴塞隆納的舊名 Barcino 字母排成的公共造景〉
我們這趟走馬看花,又下著雨,
▼匆匆經過巴塞隆納地標的哥倫布廣場,
也結束了這次巴塞隆納一日遊。
巴塞隆納老城市區遊誌,請參閱:
巴塞隆納[2] 舊城區、濱海區〈南歐、北非行之六 2018/09/05-21〉
※郵輪旅遊〈地中海郵輪 12 日遊之一 2019/04/26-05/08〉
※義大利 杜林〈地中海郵輪 12 日遊之二 2019/04/28〉
※義大利 熱那亞〈地中海郵輪 12 日遊之三 2019/04/28〉
※義大利 拿坡里 龐貝古城〈地中海郵輪 12 日遊之四 2019/04/29〉
※馬爾他共和國 瓦來塔 三姊妹城〈地中海郵輪 12 日遊之六
※西班牙 巴塞隆納〈地中海郵輪 12 日遊之七 2019/05/03〉
※法國 普羅旺斯艾克斯〈地中海郵輪十二日遊之八 2019/05/04〉
※法國 馬賽〈地中海郵輪十二日遊之九 2019/05/04〉
※義大利 米蘭〈地中海郵輪十二日遊之十 2019/05/05〉
※義大利 科莫 Como〈地中海郵輪十二日遊之十一 2019/05/06〉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