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九月初九傳統「重陽節」,是古人登高的節日;台灣現在又稱「敬老節」(白話就是「老人節」);
易經中“六”為陰、“九”為陽,九月九日,兩陽(九)相重,故作重陽,也叫重九。
早在兩千兩百多年的戰國時期就有重陽登高、踏秋、會友等習俗,三國時曹丕曾書與鍾繇曰:

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古人認為重陽節是個適宜於家人、朋友聚會的好日子,也是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節日。

  金秋九月天高氣爽的重陽日,有許多穿鑿附會的說法,南朝梁人吳均之的《續齊諧記》記述大意說:
相傳東漢時,汝南縣發生大瘟疫,有叫桓景的人,父母也因瘟疫病死,所以他往東南山拜師學藝以期能解瘟疫,遇仙人費長房給了他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勤學苦練有成;
一日費長房說:
「九月九日,海南當有大災難,務必縫製絳色(深紅色)布袋,內盛茱萸繫於臂上,並登山飲用菊花酒,此禍可消。」

他下山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一同登上附近山頭避禍,他把茱萸葉分給大家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讓每人各喝一口,避免感染瘟疫,他則以降妖青龍劍大戰降伏了瘟魔;當晚回家,見雞犬豬羊皆死。
從此汝河兩岸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故事一直傳了下來。
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也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教育部順著民間這種登高的習俗,訂定國曆的九月九日為「體育節」,以推展國民體育。

重陽 詠懷《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首是最常見到的重陽思親詩文,說明重陽登高、親聚、插茱萸的習俗。

《九日齊山登高》唐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剛剛南飛;約友攜酒壺,共登翠微峯巒頂。
 塵世煩擾,平生難逢開口一笑;菊花盛開,當要滿頭插花而歸。
 只應縱情痛飲,酬答重陽佳節;不必懷憂登臨,嘆恨落日餘暉。
 人生短暫,古往今來終歸如此,何必像齊景公,空對牛山流淚。)

詩中盡述重陽“登高”、“踏秋”、“會友”、“賞菊”、“飲酒”、“感懷”之情之景。

《九日五首》杜甫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
 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

 弟妹蕭條各何往,干戈衰謝兩相催。
(原本想重陽隨俗,飲酒登高,無奈病體與竹葉青酒無緣,沒有酒,菊花也不必開了。
 
黑猿哀啼,白雁南來,引出思鄉情懷,憶想弟妹思緒,更因遭逢戰亂的痛,衰老催人的傷;真所謂「杜陵有句皆憂國」)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菊花象徵長壽,所以古來又有人將重九稱「菊花節」
茱萸是一味中藥,《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重陽節有身佩茱萸和飲菊花酒的習俗。
根據《夢梁錄》記載:
宋代人每年重陽節都要「以菊花、茱萸,浮於酒飲之」;
宋朝人還給菊花冠上
「延壽客」、茱萸冠上「辟邪翁」兩個雅號。
古人賞菊、詠菊、讚菊,甚至連黃巢都曾寫過: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時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戴黃金甲」
的詠菊詩,抒發胸中之情。

蜀中九日 唐  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懷。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重陽節登高回望故鄉,身處他鄉,設席送朋友離開,舉杯之際,分外愁。
 
心中已厭倦南方客居的愁苦,思北歸不得,鴻雁爲何還要從北方南來呢。)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 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與前首王勃詩同席而作。
 人意北歸,鴻雁偏又南飛,不正加重人們的情感?祈福的花酒正用來澆愁。)

  唐宋時重陽節還講究吃糕,如同中秋節月餅都是應節的食品。
因「糕」與「高」同音,古人又相信「百事皆高」的說法,所以重陽節登高的時候吃糕,象徵步步登高。
《乾淳歲時記》記載「以蘇子微漬梅滷,雜和蔗霜、梨、橙、玉榴小棵,名曰『春蘭秋菊』。」;
到了明清時代登高所吃的糕,用麥麵作餅,點綴棗栗,稱之為花糕;
依據明人謝肇淛《五雜俎》:
在重陽日清晨,把花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額上,祝福道:「願兒百事俱高」,這也充分表現出古人望子成龍的美好心願。

《九月十日即事》唐 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在唐宋時代,九月十日被稱為“小重陽”,重陽登高剛過,次日再來飲酒賞菊,也讓菊花連遭兩次採摘(借菊花聯想自己連遭出京流放的不幸)。

  重陽時節秋高氣爽,古人也有放風箏的習俗;
風箏也叫「鷂」,最早的風箏是用木或竹做的叫「木鳶」,據說魯班曾與墨子比藝,做出能在天上飛三天的木鳶;
到了東漢以後,才出現用紙做的「紙鳶」或「紙鷂」;
到了五代時,李鄴曾在宮中放紙鳶,紙鳶上裝有響笛,風一吹,便發出近似古箏的聲音,因此把紙鳶稱為「風箏」。
「九月九,風吹滿天嘯」,就是形容重陽以後,風箏滿天飛的情形。

《重陽席上賦白菊》唐 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這首詩一反重陽思鄉悲客的憂傷之情,而頗有意趣。
 前兩句寫詩人看到滿園金黃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欣喜;
 後兩句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參加「歌舞席」的老人,和「少年」一起載歌載舞。
 全詩表達了詩人雖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以花喻人,饒有情趣。)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且九是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更因時序進入秋天,有如人生進入晚年的黃金歲月,故作老人節
現在台灣大家都知道九九是「敬老節」,幾乎忘了登高這事了;我
從記憶中的兒童節,到現在已經在過老人節了;當歲月流逝,年華不再時,想著時不我予的無奈,望著鏡中滄桑的容顏,凡人多會有諸多感傷。
于右任病重時恰逢重陽日,他寫下著名的《望大陸》: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
 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其實,人生的老去不在年華,而在心靈,只要心靈年輕,又何懼歲月老去?
人生苦短、世事難測,應擅自珍惜,又何必將自己總陷於憂感的情緒?
北宋詩人潘大臨家境貧寒,重陽前他想寫詩,忽然風雨大作,隨口吟出「滿城風雨近重陽」,竟猝然離世。
好友謝無逸悼念他,續寫道:
滿城風雨近重陽,無奈黃花惱意香。
 雪浪翻天迷赤壁,令人西望憶潘郎。
人生無常啊!

  老,是誰也避免不了的人生狀態,沒有人能躲開、沒有人能改變,但心態卻是操之在我!
在老人節的時刻,看看下面這幾首不服老的詩篇:

※有一種老,是更熱愛現在身處的老境:

《採桑子·重陽》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悲秋常是詩人的主題,毛澤東卻說,秋天比春天更多了一份壯美,秋色更勝春光。
在悲觀的人眼中,秋天是蕭瑟悲涼的,可在樂觀的人眼中,秋天是壯美無限的。
那層層紅葉,不但展示最後的絢爛,同時似乎預示著即將新希望的開始。

有一種老,叫老來花俏,把酒言歡,不亦樂乎:

《定風波·次高左藏使君韻》宋 黃庭堅
萬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終日似乘船。
 及至重陽天也霽,催醉,鬼門關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猶氣岸,君看,幾人黃菊上華顛?

 戲馬台南追兩謝,馳射,風流猶拍古人肩。
黔中彷彿天漏了,終日陰雨連綿,積水遍地,被困家中,猶如待在船上。
 
又逢重陽,久雨放晴,在蜀江之畔,暢飲狂歡。
 
我雖然年邁但不要取笑氣概仍在。請看,在老翁頭上插菊花者有幾人呢?
 
吟詩填詞,堪比戲馬台(項羽所築,重陽聚會,賦詩為樂)賦詩的兩謝(謝瞻和謝靈運,於此各賦《九日從宋公戲馬台集送孔令》);
 騎馬射箭,縱橫馳騁,英雄直追古時風流人物。)

全詞筆力豪邁,抒發了作者雖被貶黔州、身居惡劣環境,窮卻益堅、老當益壯,不因老而屈於命運擺佈的樂觀精神和博大胸懷。

※有一種老,是老者生活穿戴更加鮮豔,讓生活重新鮮活:

《吉祥寺賞牡丹》宋·蘇軾
人老簪花不自羞,
 花應羞上老人頭。
 醉歸扶路人應笑,
 十里珠簾半上鈎。
《蘇軾文集》卷十《牡丹記敘》:
「熙寧五年三月二十三日,余從太守沈公(立)觀花於吉祥寺。圃中花千本,其品以百數。
 酒酣樂作,州人大集,金盤彩籃以獻於坐者,五十有三人。
 飲酒樂甚,素不飲者皆醉。
 自輿台阜隷(地位低微的人,如僕人等)皆插花以從,觀者數萬人。」
蘇軾作詩記此。
詩譯:
(一群老頭,頭戴鮮艷的牡丹花,老者自己並沒感到不好意思;
 牡丹花因為被插在老人頭上而感到難為情。
 賞花飲酒,沉醉歸來,不但引得路人哄笑;
 這些戴花老者更讓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大家都把窗簾半捲,偷看這些戴花老者的。)

老人簪花,自有其風趣與喜悅,只要能常保對生活的樂觀,打破老者生活穿著灰暗的框架,悠閒輕快,自得其樂。
歲月流逝又奈我何?

※有一種老,是暮年永懷希望,面對夢想,依然努力前行:

《龜雖壽》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當時曹操五十三歲(這在古人已過知天命之年),已平定烏桓叛亂、消滅袁紹殘餘勢力,正要南下征討荊、吳之前。
詩譯:
神龜的壽命即使十分長久,但也還有生命終結的時候;
 
螣蛇儘管能乘霧飛行,終究也會死亡化爲灰土。
 
年老的千里馬雖然躺在馬棚裏,但它的雄心依舊馳騁千里;
 
滿腔熱血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雄心並無止息。
 
人的壽命長短,並不完全由上天所決定的;
 
只要自己調適好身心,一樣可以益壽延年。
 
我非常慶幸,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

詩中「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四句千古傳誦,筆力遒勁,韻律沉雄,內蘊年老仍應老當益壯的豪邁氣概,仍應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歲月在理想面前,也望而卻步。

※有一種老,是面對逝去的時光,依然想念,一切都還有希望:

《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宋·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上片寫暮春遊蘄水的清泉寺所見幽雅景致。
 
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淨無泥。
 
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著。)
好一幅幽美寧靜的山林景致!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發感慨和議論。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漢·《長歌行》);「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
 
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曾使古今無數人為之悲歎。
 
面對著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麼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
 
因為人並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
 誰說人老不會再回年少時光呢?你看看,那門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所以,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流逝,
自強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煥發出青春的光彩。)

※有一種老,就是不服老:

《江城子· 密州出獵》宋·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雖然兩鬢微白,依舊有少年時的豪情,左邊牽著黃獵犬,右邊擎著蒼鷹,貂衣錦帽,獵馬千騎席捲平岡。
 給全城陪我出獵的人看,我跟孫權一樣依舊能射殺猛虎。
 幾時能接聖旨,赦免我罪,我會拉滿弓弦,朝向西北,射往西夏敵方。)

不服老是因為自信,是因為對生命的熱愛。當我們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當我們胸懷壯志時,似乎感覺歲月也停下腳步了。

※有一種老是年邁仍笑傲戰場:

《胡歌》唐·岑參
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宮錦醉纏頭。
 關西老將能苦戰,七十行兵仍未休。

(黑姓蕃王身穿貂鼠皮,酒醉起舞得來綵緞錦綢。
 關西老將慣於辛苦征戰,年已老大仍然轉戰不休!)

當我們醉心於工作中時,我們人生的價值會得到更大的體現,此時,就算已經身老,也依然覺得有價值,與年輕人無異。

※有一種老是對酒當歌,老醉花間,歡喜人生:

《杏園花下酬樂天見贈》唐·劉禹錫
二十餘年作逐臣,歸來還見曲江春。
 遊人莫笑白頭醉,老醉花間有幾人。

劉禹錫被放逐了許多年,當他終於回到長安時,見到長安的春天,依然那麼美麗。
他高興的喝起了酒,醉倒在花間。
人的一生決會碰到失意與得意,失意時,坦然面對,得意時,對酒當歌。

  王勃說:「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在年華老去,歲月流逝的時候,如果我們能保持一顆為理想奮鬥的心,那麼,你永遠是那個風華正茂的少年。
心若年輕,又何懼歲月老去呢?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重陽節詩詞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濠叔 的頭像
    濠叔

    濠叔隨筆

    濠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