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歷史,源遠流長。
諸多文學典故,看看源自何處。

斑竹」、「比翼鳥」、「連理枝」、「化碧」、「長城」、「採薇」、「長亭」、「尺素、雙鯉」、「登高」、「東山高臥東山再起

一、「斑竹」:
又稱“湘妃竹”。
舜死後,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湘水上啼哭,眼淚灑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紋。
唐 劉禹錫《泰娘歌》:
如何將此千行淚,更灑湘江斑竹枝。

二、「比翼鳥」:
在當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辭典《爾雅》:
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

傳說中的鶼鶼,只有一隻眼、一隻翅膀,所以一定要兩隻鳥在一起才能飛,比喻夫妻鶼鶼情深。

唐 白居易《長恨歌》將之發揚光大:
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三、「連理枝
連理枝」與「比翼鳥」一樣都非白居易「長恨歌」所創,典故來自《搜神記》中的一則故事。
戰國時宋國大臣韓憑與妻子何氏兩人感情恩愛,當時宋君康王荒淫無道,因圖何氏美麗,將韓憑囚禁。
何氏偷寫「
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當心」手信予丈夫,但落入宋王手中,致韓憑殉情自殺,何氏也利用陪康王登上高台時跳樓自盡。
康王震怒,下令將兩人分葬,讓兩人死後都無法在一起;但沒想到兩座墳的墓地都長出樹木且枝幹樹葉合抱在一處,樹根也糾纏在一起。
這就是「連理枝」的典故由來。

唐 白居易《長恨歌》:
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讓世人傳頌千古!

四、「化碧」:
《莊子·外物》: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於江,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玉。
萇弘 是周朝的賢臣,通曉天文、曆數,精通音律,孔子曾向其請教和探討音樂與天文知識;後無心獲罪,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遭晉國權臣趙鞅逼迫自殺後,當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來,三年後血變成了碧玉。
後來也用“碧血”、“碧血丹心”、“萇弘化碧”等詞比喻剛直中正的人為正義事業而蒙冤受屈而死或忠心不泯。

如《竇娥冤》:
不是我竇娥發下這等無頭願,委實的冤情不淺……
 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

元 鄭元佑《張御史死節歌》:
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猶須化碧血。

朱敦儒《木蘭花慢》:
化碧海西頭,劍履問誰收。

顧炎武《贈朱監紀四輔》:
愁看京口三軍潰,痛說揚州七日圍。
 碧血未消今戰壘,白頭相見舊征衣。

秋瑾《對酒》:
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
 一腔熱血勤珍重,酒去猶能化碧濤。

另:
廣州起義,林覺民等七十二位青年同時犧牲,將其遺骸合葬於廣州的黃花岡,立碑紀念。
後以「碧血黃花」形容黃花岡七十二烈士的壯烈犧牲精神。

五、「長城」:
除了實體長城,也用以形容能獨當一面的人物。
南宋將領 檀道濟被尊稱“萬里長城”,後宋文帝要殺他,檀臨刑前怒叱:
乃壞汝萬里長城!」。
後以此稱能抵禦敵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宋 陸游《書憤》: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塞上長城”係指能守邊的將領,非指城牆)

六、「採薇」: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國 國君的兒子伯夷、叔齊認為這是以臣弒君,就攔馬諫阻。
殷之後,兩人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採薇而食,終餓死。
後以此喻避世生活艱辛的日子。

《史記卷六十一 伯夷列傳》記載:
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

《詩經》中亦有“采薇”詩文,用以描敘戍守邊疆將士的艱辛及思鄉之情。
薇是指豌豆的一種,根莖葉都可食用。

唐 王績《野望》: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七、「長亭」:
古代驛站在路上約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成為遊子休息及話別之處。
後“長亭”成為送別之地的代稱,「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唐 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詞:
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宋 柳永《雨霖鈴》: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八、「尺素」、「雙鯉」:
語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古時的書函都長約一尺,寫在木片上稱「尺牘」,寫在竹片上稱「尺簡」,寫在絲織物上的書信結成“雙鯉”的形狀稱「尺素」。
「尺素」、「雙鯉」都是書信的代稱。

宋 秦觀《踏莎行》: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唐 李商隱《寄令狐郎中》:
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

唐 李白《贈漢陽輔錄事》:
漢口雙魚白錦鱗,令傳尺素報情人。

九、「登高」:
古人有九九重陽登高、身插茱萸(一種香草,可避邪)的習俗。
唐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天賦異稟,15 歲離家,17 歲(西元 709 年)寫此詩憶他弟弟,21 歲中狀元。

杜甫在唐代宗大歷二年(西元 767 年)的重陽節,也用「登高」一詞作詩(詩題另作《九日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十、「東山高臥」、「東山再起」:
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

謝公在東山,朝命屢降而不動。
(謝安辭官隱居東山,雖朝廷屢次降令復出,謝安不為所動)
後出為桓宣武司馬,將發新亭,朝士咸出瞻送。
高靈時為中丞,亦往相阻。

(後復出,朋友勸相阻)
先時,多少飲酒,因倚如醉,戲曰:
卿屢違朝旨,高臥東山,諸人每相與言:
 『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
 今亦蒼生將如卿何?

 謝笑而不答。

東晉 謝安辭官隱居會稽附近的東山;
後秦兵南侵,謝安復出任宰相,“肥水之戰”大破秦兵,揮軍北上收復失土。
東山高臥」指隱居,「東山再起」指復出。

唐 李白《梁園吟》:
東山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末應晚。

中文典故溯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濠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