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字、畫自古在中國就扮演調情怡性又教化人心的腳色,不但能激發人們對美的共鳴、思索探究心底和思緒的聯想,甚或讓人廢寢忘食的追尋心靈啟發及慰藉,這也是為何這些藝術珍品在國際舞台上,不分國籍、不分人種都能受到世人的高度關注的原因。
中國文字本身應該也是世界唯一可以當藝術來看的文字,各種字體、風格,不但可以充分顯示寫字主人的性格及心態,也可裱框掛設當藝術品。
一幅好書畫作品,不但要繼承過去傳統,而且要體現當時時代風格,這種繼往開的作品才有其藝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這種作品,不論是古代的還是近現代的,都能起到提高人們的藝術修養,增進人們美好情操的實際作用。
※傅抱石 (1904年10月5日-1965年9月29日)卒年62歲。
少年家貧,11歲在瓷器店學徒,自學書法、篆刻和繪畫。
1925年著《國畫源流概述》,1926年畢業於省立第一師範藝術科,並留校任教。
1929年著《中國繪畫變遷史綱》,1933年在徐悲鴻賣畫募款資助下赴日本於東京日本帝國美術學校(今武藏野美術大學)留學〈原本是打算去歐洲深造的,但因為募得的款項不足,就就近去日本了〉。
1934年在東京擧辦個人畫展。
1935年回國,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
2010年香港佳士得秋季拍賣中,傅抱石的《琵琶行》以7,008萬港幣成交,刷新他作品最高價紀錄。
〈琵琶行〉
傅抱石的藝術之路大體可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30歲以前廣泛師法古人,學習傳統,尤其推崇石濤,乃至改名爲抱石。
在日本期間又研究了横山大觀、竹内棲鳳、小杉放庵等人的繪畫,使他在民族傳統基礎上融合了中外繪畫方法。
第二,居四川八年,蜀中山川氣勢磅礴,變化奇譎,雲煙迷茫,孕育了他的藝術變革。
他作畫多用皮紙,勁毫破筆散峰,别具一格。尤善畫雨景。
第三,1957年率中國美術家代表團訪問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時,用中國畫形式畫歐洲風光,此前尚屬罕見。
傅抱石作畫時,身邊是少不了一壺酒的。
他常常一手執筆,一手執壺,不時仰頭飲上幾口,酒像一團火一樣從喉管滑入胃中熊熊燃燒,燒起一腔豪情。
於是筆在心中,酒壯之氣盈胸,肆意揮灑勾勒,抒發滿腔激情。
《江山如此多嬌》
1959年與關山月合作,爲人民大會堂繪制了這巨幅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
當初是以毛澤東詩句為綱本,構思創作出這幅巨型創作。
在構思此圖時還向周恩來討酒,也是趣事。
此圖表現了祖國河山的雄奇壯美,天空的紅太陽凸顯出毛澤東主席。
毛澤東甚為讚許還親爲題句。
《大滌草堂圖》 紙本‧水墨,85x58 cm
傅抱石崇拜畫家石濤,既慕其高楊個性的創造精神,亦喜其濕墨淋灕之韻致,遂描繪石濤之像,想像圖寫石濤之大滌草堂,以表達他與石濤之情結。
此幀為其大滌草堂圖之一。
因石濤曾別署「大樹堂」,畫家遂以大樹為全體形象。
頂天立地的樗木,即增畫面之氣,又是他崇敬的藝術偉人象徵。
左下角之茅合即草堂,草堂中仰觀之人即為石濤。
此圖闊筆雄放,墨色滋潤覽之若濕,是傅抱石對石濤藝術的理解,心是上承石濤創造自家面目的實驗,其為四○年代初期代表作之一。
畫面左上角,以篆書作畫題,並以楷書作跋,既當年石濤請八大山人繪大滌草堂圖事略。
跋曰:「石濤上人冕歲構草堂於廣陵,致畫南昌八大山人,求畫大滌堂圖,有云:平坡之上,樗散數株,閣中一老叟,即大滌子大滌草堂也。又云:請勿畫和尚濟,有髮有冠之人也。聞原札藏臨川李氏,後展轉流歸異域,余生也晚,不獲睹矣。今經營此幀,聊記長想爾。民國三十一年春製於重慶西郊。」
觀此幀,讀此跋,可知傅抱石此圖實依石濤之心願所作。
當時同在重慶的徐悲鴻觀此圖,大為贊賞,在遂在詩堂題「元氣淋灕,真宰上訴」八個大字,並言:
「八大山人大滌草堂圖未見於世,吾知其必難有加乎此也。悲鴻歡喜贊嘆題。」
《屈原》
畫中的屈原昂首獨行,瑟瑟的秋風,吹拂着他的頭髮和衣衫。
身後是蘆葦叢生的江潭澤畔,前方是蒼茫浩瀚的汨羅江水,他“寧赴湘流”,也决不“蒙世俗之塵埃”。
畫家以精细的線描用心勾畫了屈原的形象,而將大片畫面讓與江水,使得觀者在聚焦屈原的同時,感受到一種孤獨無助的悲凉。
《湘夫人》
《湘夫人》為傅抱石所作屈原《九歌》組畫之一。
此畫中的湘夫人體態頎長,面目豐腴,儀態端莊,似有唐以前仕女風貌,高古游絲描般的衣紋勁健飄逸,色彩淡雅,明淨高潔。
湖水中的波浪為畫家特創的筆法,與飄落的秋葉相襯托,深得“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之意境。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www.cansart.com.tw:8000/cans/uploads/image/auction/2012-06/20120604bp03.jpg&width=171&height=600)
傅抱石《杜甫九日藍耕會飲詩意圖》以6000萬起拍,最終以8000萬的價格落槌。
“甲申秋八月,寫杜工部九日藍耕會飲詩意。抱石。”
下鈐“傅”(朱文)、“抱石之印”(白文)二印,還有“代山川而言也”(朱文)、“蹤跡大化”(朱文)、“抱石得心之作”(朱文)等印。
這些印文,既反映了抱石先生的藝術志向和追求,又說明了他對於該圖的滿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