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炎山,從我上次造訪到這次攀登相隔有半個世紀了,
〈▲1968 年常隨「萬里登山社」登火炎山,是當時中部大專院校最夯的登山活動〉
每次開車走國道中山高北上,在經過大安溪橋後的大上坡,都會不經意的多看一眼左手邊的火炎山,應該是那金紅色的崩壁峽谷所以得名,
〈▲左側遠方是中山高速公路及大安溪〉
但「火焰山」這名字,又不禁讓人聯想到西遊記中孫悟空大戰牛魔王,為跟鐵扇公主借芭蕉扇,以便搧滅火炎山大火的橋段。
〈▲孫悟空用鐵扇公主的芭蕉扇搧滅了大火,1350 年後,滿天煙霧還未散去〉
▼三義火炎山登山口旁有停車場,從停車場邊涼亭後方上行有指標,
〈▲尖豐高架道路下的停車場(收費 50 元)〉
▼11:50 登山口起登,
▼登山口立有標示非常清楚的平面圖導覽,
▼入山口進入後,經廢棄兩層哨亭,
▼有左右岔路,取左由石塊樹幹堆砌的山徑上登,
▼12:03 山徑右側立有南火炎山圖根點,
▼「南火炎山」基本上並沒有山峰,只是測量上的圖根基點;
▼12:15 有望出點,下望中山高大安溪橋;
登山步道整理的很好,應該是有登山團體經常性的在用心整理維護,
〈▲▼「手作步道」應指步道階梯及駁坎都是由人工堆砌〉
路標也清楚,每 500 公尺都有立樁,應當不會有迷路的狀況,
▼這裡也成了中部地區一般民眾假日踏青的好去處。
〈▲周末的登遊客絡繹不絕,人潮不斷〉
基本上在步道的前 3 公里,都是沿著崩壁邊緣後方上登,
〈▲13:00 好漢坡,沒特別困難處,不知為何稱好漢坡〉
〈▲13:05 步道 1.3 公里處休息平台,有急救箱及山友揹上山供大家飲用的茶水〉
▼途經數處望出點,但所見景緻大致類似,
〈▲火炎山是由礫石和砂土所組成的地質,土質含鐵量甚高,風化後呈紅棕色〉
愈往上登視野愈佳,崩落峽谷地形也愈加壯闊,
〈▲13:24 往小峽谷岔路口〉
▼下行轉往小峽谷,
小峽谷不在主要動線上,並要原路折返,去的遊客不多,當天只有我們,但我個人認為景觀不輸大峽谷。
〈▲小峽谷下望還能看到中山高大安溪橋及尖豐公路大橋〉
▼火炎山的礫石大多是光滑而渾圓的,
據考證,大約 60 - 100 萬年前,火炎山原本是古大安溪河口的沖積扇,
從雪山山脈崩塌下來的土石,隨著大安溪洪水沖至出海口沉積,砂岩碎塊經不斷相互撞擊磨成圓狀,形成大小不等的鵝卵石;
〈▲礫石及砂岩間的結合力不強,長期風化及雨水的沖蝕,形成切割面尖銳平整的尖峰〉
後來地殼地昇的蓬萊造山運動,將此地區從河床推升成為山峰!
〈▲14:08 抵達「大峽谷」〉
這種原本為河床砂岩及礫石混和的地質,經長時間反覆受風吹日曬雨淋的侵蝕後,造成切割坍塌,連植物也不易攀附衍生,逐漸形成今日特殊的樣貌,林務局於 1986 年公告成立「火炎山自然保護區」。
〈▲台版大峽谷打卡熱點〉
離開「大峽谷」,也離開邊坡坍塌區,接著走山脊稜線,
▼順著稜線,走向最遠處的山頭,
陸續上下 4-5 個小山頭,
▼各小山頭頂的視野都很開闊,
▼ 15:00 來到山頂休息區,這裡有男女廁所設施,
從山頂休息區右彎是「南鞍線」下山路線,續上行是往火炎山三角點(5 分鐘),續行可走「北鞍線」下山(較遠),
〈▲山頂休息區寬廣,有醫藥箱、有志工揹上來的飲水供應〉
▼火炎山頂標高 602 公尺,有一顆編號 159 三等三角點,
▼台灣小百岳編號 35,
▼ 2019 年健行筆記票選「台灣百大必訪步道」活動,火炎山得到最高票,榮登第一名。
我們在三角點吃完飯糰,原路回山頂休息處走南鞍古道下山,
〈▲15:36 標示往橋下停車場一小時〉
南鞍古道過去是連結三義和苑裡地區「香茅古道」的一部分,早年曾是平埔族人與客家人的拓墾古道。
〈▲南鞍古道一路平緩下坡,雨水沖刷掉砂土,路面留下鵝卵石,猶如走在河床上〉
1950 年代初期,三義、大湖一帶的居民在火炎山區大量種植製作香水和霍亂疫苗的香茅,
〈▲16:17 南鞍線及北鞍線交叉口〉
當時台灣香茅的產量占全世界的 70%,而絕大多數香茅都產自火炎山,產出的香茅就是透過這條古道運送至三義,因而被稱為「香茅古道」。
〈▲下坡踩在鵝卵石上,如果鞋底不夠硬,走來辛苦〉
1960 年代末期之後,人工香精漸漸取代香茅,居民也不再種植香茅,公路也陸續開通,古道從此荒廢。
〈▲腳痛了,停下來吃水果〉
近幾年來,登火炎山活動益多,許多文史工作人士也在探尋台灣舊日古道,古道沿路也有了清楚指標。
〈▲16:43 步道 5.5 公里處,已看到前方公路〉
在車道出口前有一棟非常特殊的四合院老宅,
▼牆上寫滿了中、英、日文的詩、詞、諺語,
▼ 17:04 走出火炎山步道尖豐路另一個登山口,還真走的很慢。
〈▲火炎山山徑最後一支里程樁〉
▼ 17:13 回到橋下停車場,結束登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