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

十九、「春秋戰國」:
  東周在歷史上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
第一個稱霸的齊桓公,與後來的晉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一起,在歷史上被稱為「春秋五霸」。
(後兩位也有說是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姬燕、嬴秦、子楚、田齊、韓、趙、魏,合稱為「戰國七雄」。

二十、「尊王攘夷」
  自周平王東遷後,王畿變小,王室威望與實力日漸沒落,難以領導眾諸侯,夷狄亦乘機入侵中原,於是諸侯國紛紛起兵,互相兼併,爭當霸主。
周夷王時,諸侯開始輕慢周天子,中央政府的威權開始稍弱。
齊桓公於西元前 651 年,召集各路諸侯,召開葵丘之盟,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弒,抑兼併」。
他們以「尊王攘夷」 為口號,主持政局。

二十一、「管鮑之交」:
  指春秋時期,齊國齊桓公的兩位賢臣管仲鮑子牙相知甚深。
管仲當時侍奉齊襄公的兒子公子糾鮑叔牙侍奉公子糾的弟弟小白
當時公子糾公子小白都在國外,襄公死後,群臣決定迎接公子糾回國當國君,而公子小白也想返國就位,管仲小白先回國,就追上公子小白,射了他一箭。
公子小白假裝中箭,騙過管仲,然後與鮑叔牙快馬加鞭先回到齊國,當了國君,即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後,立刻請鮑叔牙做宰相,但是鮑叔牙卻向齊桓公推薦還囚在牢中的管仲
齊桓公接受了鮑叔牙的建議,請管仲來做宰相。
後來管仲齊國執政,使齊桓公稱霸。

二十二、「秦晉之好」:
  晉獻公把自己的女兒嫁給秦穆公
秦穆公幫助流亡在秦國晉國流亡公子重耳晉文公),回國做了國君,並將自己的女兒文嬴嫁給了晉文公。
晉文公
又讓太子姬娶秦國公主,成就了「秦晉之好」。
秦穆公晉惠公穆公夫人親自出來求情。

二十三、「問鼎中原」:
  鼎是古代國家權力的象徵,楚莊公問鼎之輕重,有取代周室之意。

問鼎中原」的典故出自《左傳·宣公三年》,主要寫的內容就是楚莊王藉口討伐入侵者為理由,把楚國的軍隊開到了東周的首府洛陽,並在的境內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

周定王感到非常不安,於是派遣善於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楚莊王藉機詢問鼎的大小重量。
言外之意非常明確了,他想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
王孫滿委婉地說:
「一個國家的興亡在於道德的有無,不在鼎的大小輕重。
 因為當初的夏禹有德,各地的諸侯都擁戴他,隨之進貢許多的銅材,夏朝才能鑄成九鼎,用九鼎來觀察萬物。
 後來夏桀昏庸,鼎也隨之傳給了
 商紂暴虐,鼎又傳給了
 如果天子有德,鼎雖然小但是不能輕易移動,但是如果天子沒有德,鼎即使再大也會被移動。
 周朝的國運還沒有完結,鼎的大小輕重是不能詢問的。」
楚莊王聽了無話可說。
從此以後,人們將企圖奪權的都稱為「問鼎」。

二十四、臥薪嘗膽」:
  
公元前 496 年,吳王闔閭派兵攻伐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亦都戰死沙場。
兩年之後闔閭兒子夫差率兵擊敗越國越王勾踐吳王夫差押去吳國做奴隸,勾踐服侍吳王三年後,解除夫差戒心並且將勾踐送返越國

其實勾踐一直暗藏復仇之心,表面對吳王服從,但暗中訓練精兵,強政勵治,伺機反擊吳國
勾踐怕自己貪圖眼前安逸,消磨報仇雪恥意志,所以為自己安排艱苦生活環境,睡
臥柴薪之上、日嘗吊膽之苦勵精圖治,歷經22年,復仇雪恨滅吳國,成為春秋時代最後一個霸主。

二十五、陶朱公」:
  范蠡
,是勾踐成霸業的主要謀士,跟隨勾踐20多年,殫精竭慮。
相傳范蠡獻美女西施吳王夫差,使其沉於美色,越王勾踐卻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由此滅吳王夫差
勾踐成霸業後,尊其為上將軍。
范蠡認為:「大名之後,難以久居」,認為越王「可與同患,難與處安」。
後隱退到陶邑經商身家巨萬,人稱為「陶朱公」,被後世商人奉為保護神。

二十六、「三家分晉」:
  春秋時期,晉國的兵力雖然強大,但「政出多門」不能統一力量重振霸業,多年後被「韓、趙、魏」三家分割而亡。

二十七、巫山雲雨」:
  
「巫山雲雨」成為了男女纏綿情愛之事的說法,最早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楚辭高唐賦》、《神女賦》等古文。

這些古文寫的是楚襄王宋玉一起遊覽雲夢台的故事:
楚襄王
在遊覽雲夢台時,宋玉說:
“以前先王(楚懷王)曾經遊覽此地,玩累了便睡著了。
 先王夢見一位美麗動人的女子,她說是巫山之女,願意獻出自己的枕頭蓆子給楚王享用。
 楚王知道弦外有音非常高興,立即寵幸那位巫山美女
 巫山女臨別之時告訴楚懷王說,如再想臣妾的話,就來巫山找我,早晨是‘朝雲’,晚上是‘行雨’。”

二十八、孫臏龐涓:圍魏救趙
  本是同門師兄弟,但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能,獻讒言於魏帝,並將孫臏的髕骨挖掉。
孫臏裝瘋被齊國營救,周顯王十五年,圍攻趙都邯鄲,趙求救。
齊王孫臏率軍援救。
孫臏認為以精銳攻,國內空虛,遂引兵攻魏都大梁
果然誘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
孫臏又在桂陵伏襲,大敗魏軍,誅殺了龐涓
此即「圍魏救趙」的事跡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多行不義必自斃」就是此事給後人的啟示。
孫臏著有《孫子兵法》(圍魏救趙為三十六計中之第二計)。

二十九、戰國四公子」:
  
戰國末期,秦國越來越強大。
各諸侯國公子貴族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竭力網羅人才。
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士」(包括學士、策士、方士或術士以及食客)之風盛行。
當時,以養「士」著稱的:

齊國孟嘗君田文
趙國平原君趙勝
魏國信陵君魏無忌
楚國春申君黃歇

後人稱他們為「戰國四公子」。

三十、「合縱連橫」:
  當戰國之世,西方秦國獨強,東方六國不能敵,有蘇秦者出,倡解除南北之矛盾,六國合作以抗,謂之「合縱」。
又有張儀者出,倡解除東西之矛盾,六國分別與修好,謂之「連橫」。
秦孝公起,強大的秦國便有了統一天下的雄心,於是「齊、楚、燕、韓、趙、魏」六國便「合縱」抗秦。
秦謀士張儀連橫」散聯盟,為秦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三十一、「屈原投江」:
  屈原楚國王室貴族,偉大的詩人,政治家、思想家,愛國人士,因遭讒言被流放,後因不忍看到國家(楚國)淪亡,抱石自投汨羅江,百姓乘舟尋屍不遇,為防魚兒蠶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後演化為賽龍舟、包粽子。
屈原著有《離騷》、《天問》、《九章》等愛國詩篇,被後人整理為《楚辭》流傳至今。

三十二、藺相如「完璧歸趙」:
  趙惠文王持和氏璧,秦昭襄王表示願意以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
藺相如趙王分析,秦強趙弱,不可不換,且願攜壁入秦,如若秦王反悔保證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秦王果真反悔,相如智服秦王完成使命的故事。

三十三、廉頗「負荊請罪」
  藺相如未辱使命被拜為上卿,大將軍廉頗屈居下位忿忿不平;
相如為國多方禮讓,委曲求全;
廉頗在明瞭後,即時袒胸露背,並背負荊棘至藺相如門前謝罪。

三十四、「紙上談兵」
  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
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
因此很驕做,自以為天下無敵。
秦國攻打趙國,老將廉頗據守,無策,後使離間之計,使趙國調離了廉頗,任趙括統兵。
此人只識紙上談兵,並無實戰之能,被秦將白起打敗,40 萬趙兵,除 240 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殺於長平趙括亦戰死成為歷史上的一大慘案。

三十五、「毛遂自薦」
  毛遂趙國平原君趙勝門客,因攻打趙國時,平原君楚國求救,其門下食客毛遂自薦前往,最終說服楚王同意趙楚合縱抗,因而「鋒芒畢露」且「脫穎而出」(「穎」指錐子的柄)。
後比喻自告奮勇,自我推薦稱「毛遂自薦」。

三十六、信陵君「竊符救趙」
  戰國時期,秦國圍攻趙都邯鄲平原君一面與合縱(毛遂自薦),一面委托信陵君魏王求救,魏王秦國威脅未允,信陵君竊取魏王兵符,假魏王將令出兵救,事成後信陵君留在趙國未歸。

三十七、「荊軻刺秦王」
  秦王嬴政執政後,滅韓、趙,並攻占燕國燕國太子丹派勇士荊軻刺殺秦王,荊軻為能得見秦王,帶著逃奔燕國的秦將樊於期(被秦國懸賞黃金千斤、邑萬家)的人頭和燕國督亢地圖獻給秦王,但在地圖中藏了一把匕首。
在打開地圖時「圖窮匕見」,但刺殺秦王未果,丟了性命。
可他英勇機智、不畏強暴、視死如歸的精神永垂青史。

三十八、「秦始皇統一中國」
  秦王先後滅韓、趙、燕、魏、楚、齊山東六國,做到了中國的統一,並決定採用皇帝的稱號,自稱「始皇帝」,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專制制度,實行中央集權統治,地方實行郡縣制,同時採用丞相李斯的建議,「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度量衡,這對中國有極大貢獻;
為抵禦匈奴的侵犯,修築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萬里長城(當年防範匈奴,現在成了旅遊賣點),另一方面又焚書坑儒,實行愚民政策;
大興土木,橫征暴斂,導致民不聊生,在他死後不久便被農民起義軍推翻。

【秦】

三十九、秦王朝(西元前 221 年-西元前 206 年)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制王朝,由戰國時代後期的秦國發展而來,它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漢族為主體、多民族共融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原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其始祖伯益曾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了姓。
伯益的後人非子曾為周孝王養馬,憑著他的本事,馬繁殖得很快。
周孝王於是把秦谷(今甘肅省 天水市西南面)一帶分封給他,這就是“”的起源。
西元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至雒邑有功,被封為諸侯,開始建國,佔領東周王室在關中的領地。
春秋時期秦穆公任用虞國百里奚為相,輔佐其施德諸侯,樹大國威,向西拓展稱霸西戎
秦孝公起用“商鞭變法”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等富國強兵政策,使其為後來一統中國奠定了結實的基礎,《史記》記載:
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
 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秦王嬴政滅掉了關東六國,完成國家統一,後北擊匈奴,南服百越
首創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縣制,徹底打破自西周以來的世卿、世祿制度,維護國家的統一、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四十、「商鞅變法」
  商鞅,原名公孫鞅秦孝公期間,其通過變法使秦國變的強大,但因執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後用車裂之刑(五馬分屍)將其處死,可謂商鞅「作繭自縛」。

四十一、「指鹿為馬」:
  秦始皇死後,丞相趙高欲為亂,但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一日獻鹿於秦二世,曰:「馬也。」
二世笑曰:「丞相誤耶?謂鹿為馬。」
但大臣們大都害怕趙高,所以有人默不作聲,有人為了討好趙高,就說獻上的是馬。
凡心知肚明卻睜眼說瞎話、不辨是非之詞,都謂之「指鹿為馬」。

四十二、「揭竿而起
  秦始皇死後,其十八子胡亥篡位稱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趙高(有「指鹿為馬」典故,)的唆使下,變本加厲,繼續興建阿房宮,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兵伕屯長 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揭竿而起」,全國各地紛紛響應,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反農民大起義。

四十三、西楚霸王 項羽:「破釜沉舟
  陳勝、吳廣究係烏合之眾,在被殺害後,反聲勢以南方會稽郡最大,其首領是楚國大將項燕的兒子項梁項梁侄子項羽,起義軍北上進軍,沿途收編了劉邦、英布、呂臣的反武力,但秦將章邯定陶之戰消滅了楚軍主力項梁,項梁戰死。
副帥項羽為報叔父項梁之仇,先刺殺按兵不動主帥宋義父子,親登主帥,並率二萬精兵進攻章邯,巨鹿一戰,渡江前命令兵士打破煮食用的釜鑊,渡江後鑿沉舟隻,只帶三天乾糧,抱定有去無回之決心,破釜沉舟一舉擊潰了秦軍主力,扭轉了反戰局。

四十四、以一當十」
  楚軍項羽的激勵下士氣高漲,作戰十分勇猛,一舉擊破了秦軍勇將蘇角的軍團,迫使章邯軍潰退。
此時項羽馬不停蹄,翻身再戰王離、涉間長城軍團,並且九戰九捷。
當時一個楚軍能殺十個秦軍,在《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戰士無不一以當十。」,這就是成語「以一當十」的由來。
項羽又身先士卒親自奮勇廝殺激勵士卒,終使得秦軍大敗。

四十五、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反義軍劉邦攻下秦都咸陽王朝滅亡,西楚霸王項羽范增之計,於鴻門預設宴蓆欲鏟除劉邦。
劉邦張良、樊噲赴宴。
席間項莊入,敬酒畢云:「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允許我舞劍助興。」
說完便拔劍起舞,項伯見狀,也拔劍與項莊共舞,以身掩護劉邦,使項莊不得下手;
此即「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出處
劉邦項伯、樊噲的護下得以逃脫。
後世稱赴生死之宴謂之「鴻門宴」。

四十六、秦朝滅亡原因:
 其一,統一後,沒有給人民休養生息,徭役、兵役、賦稅負擔沉重;
 其二,政策律法沒有做及時調整,和平治世下刑法依然殘酷;
 其三,政府運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像陳勝 吳廣這樣的一群亡命之徒,也能攻下大澤鄉
 其四,原六國貴族後裔復辟勢力過於強大,秦二世個人能力素質有限;
 其五,各地起義風起雲湧時,而統治者仍忙於宮廷鬥爭;
    最終導致秦朝內部統治四分五裂,完全喪失平叛的主動權。

中國歷史典故探源〈一〉黃帝、堯、舜、禹

中國歷史典故探源〈二〉夏、商、周

中國歷史典故探源〈三〉春秋戰國、秦

中國歷史典故探源〈四〉漢

中國歷史典故探源〈五〉三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濠叔 的頭像
    濠叔

    濠叔隨筆

    濠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