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
七十一、「官渡之戰」: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與北方的袁紹產生了衝突。
西元 200 年袁紹派軍 10 萬南下,先是其大將顏良及文醜被暫降曹操的關羽所殺,形成了官渡對峙。
之後,袁紹謀士許攸獻計未被採用,且家人又被拘捕,因此棄袁投曹,反向曹操獻計,火燒袁紹糧營烏巢,一戰而將袁紹擊敗。
兩年後,袁紹憂憤而亡。
官渡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
而後曹操各個消滅袁紹殘餘,統一了北方。
七十二、「三顧茅廬」:
袁紹敗北,劉備投靠劉表,屯駐新野小縣,訪襄陽 水鏡先生及司馬徽知:臥龍、鳳雛兩人,希望得一人以安天下。
「臥龍」諸葛亮,字孔明,劉備三訪襄陽 隆中,求得諸葛亮出山輔佐,並按照《隆中對》「東聯孫吳,西據荊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業。
七十三、「赤壁之戰」:
曹操消滅袁紹統一北方,欲南下掃平劉表和江東 孫權。
劉表病故,次子劉琮繼位,向曹操遞了降表,劉備腹背受敵,撤往江陵,被曹軍在長坂坡追上,幸有趙雲、張飛奮力拼殺得以脫險,退至江夏與劉琦匯合。
同時,孫權接到曹操檄文,勸其投降,魯肅獻計聯合劉備抗曹,任周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讚軍校尉,領兵五萬赤壁下寨抗曹。
因北方士兵不習水戰,曹操採用龐統之計,將戰船連在一起,孫、劉聯盟設反間計(蔣幹中計)、苦肉計(周瑜打黃蓋),並巧借東風,火燒連營,曹操敗走華容道,被關羽所放(曹操對關羽有救命之恩),逃回江陵。
赤壁一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註:來自《三國演義》,非正史)
七十四、「賠了夫人又折兵」:
周瑜在赤壁大敗曹操後,諸葛亮乘周瑜和曹仁周旋之計,略施小計,兵不血刃,巧奪南郡、荊州和襄陽。
劉備喪偶,周瑜生計,用孫權的妹妹向劉備招親為由,欲將劉備騙到南徐,以換回荊州。
劉備協同趙雲如約而至,在諸葛亮三個錦囊的幫助下,帶著妻子安全回到荊州,所謂「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註:來自《三國演義》,非正史)
七十五、「瑜亮情節」:
赤壁之戰實際上就是周瑜和諸葛亮聯手禦曹。
不過,在整個合作過程中,周瑜嫉妒諸葛亮,直到最後諸葛亮氣死周郎時,周公瑾大呼“既生瑜,何生亮!”飲恨而亡。
後世便把兩個出身、地位、才情相近又不得不在一起共事,相互嫉妒、暗自較勁、內部惡鬥的人及其心理現象稱作「瑜亮情結」。
但歷史中兩人並無交鋒。
七十六、「建安七子」:
東漢末年漢獻帝 建安年間的七位文學家:
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同時代曹丕首次將他們相提並論,「七子」與「三曹」往往被視作三國時期文學成就的代表,主導當時文壇發展。
建安七子當中,除孔融與曹操不睦之外,其他六人都歸順曹操幕下。
孔融被曹操斬殺後,曹丕仍以重金向天下廣徵孔融的文章。
七十七、「蜀漢 五虎上將」
劉備手下有五員驍勇善戰的大將,《蜀書》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五人合為一傳,後世戲曲文學將五人合稱「五虎上將」。
※“前將軍 漢壽亭侯 關羽”(約 160年 ~ 220 年):
民間稱他“關公”;「過五關斬六將」,「斬顏良、誅文丑」,「刮骨療傷」,「單刀赴會」.....都是他的故事。
死後追諡關羽「壯繆侯」。
※“右將軍 西鄉侯 張飛”(?年 ~ 221 年):
三國演義稱他張翼德;「獨守長板坡」,「義釋嚴顏」,「奪取荊益」;後遭帳下將領張達、范彊殺害,兩人帶其首級東奔孫權。
死後追諡張飛「桓侯」。
※左將軍 前都亭侯 馬超(176 年~222 年):
「潼關之役」馬超大戰曹將許褚,「渭城七戰」更殺得曹操割鬚棄袍。
死後追諡馬超「威侯」。
※後將軍 關內侯 黃忠(?年~ 220 年):
老將黃忠除了武藝高強、有謀有勇之外,還擁有百步穿楊的箭術,易中激將法,曾兩度被諸葛亮諷刺其老邁而奮戰建功,最後更於劉備征吳時,因不服老而遭吳軍圍攻,中箭回營而亡。
死後追諡黃忠「剛侯」。
※翊軍將軍 永昌亭侯 趙雲(?年~229 年):
常山 趙子龍是也,「長板坡趙雲救主」,「一身是膽趙子龍」都是為人津津樂道的。
死後追諡「順平侯」。
七十八、東漢滅亡:
公元 220 年一月,身為政治家、軍事家、詩人的曹操在洛陽病逝。
十月,其子曹丕廢漢獻帝,自立做魏文帝,東漢滅亡。
七十九、漢朝滅亡原因:
其一,外戚、宦官勢力膨脹,各自結成利益集團,無休止的爭鬥亂政;
其二,娃娃皇帝太多,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臨朝,依靠外戚掌權;
其三,土地兼併嚴重(私有化),大量農民失去土地;
其四,地主豪勢力強大,後期形成地方割據勢力;
其五,黃巾起義導致地方武裝興起,中央失去控制。
八十、魏朝
西元 220 年~西元 266 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東漢末年,天下擾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延康元年(西元 220 年),曹操逝於洛陽後,曹操之子曹丕逼漢獻帝退位、篡奪漢室政權,在許昌稱帝,遷都洛陽,建魏。
至咸熙二年(西元 265 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八十一、「繼承漢統」劉備稱帝:
公元 221 年,劉備在成都以「繼承漢統」為名而稱帝。
國號漢,史稱蜀漢。
八十二、「大意失荊州」
赤壁之戰後,三足鼎立,劉備入蜀(四川),留關羽鎮守佔據的荊州五郡,其中南郡是劉備向東吳借的。
劉備得到蜀川後,將長沙、桂陽兩郡還給了孫權(相當於還了南郡)。
後來關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區,孫權派呂蒙乘虛偷襲荊州,關羽因大意導致荊州三郡失陷,這也直接導致關羽及其子關平在西元 220 年同時被斬殺;孫權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曹操以諸侯之禮將其安葬於洛陽。
大意失荊州,現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導致失敗或造成損失,有粗心大意、驕傲輕敵的意思。
八十三、「臨終託孤」:
關羽因大意失去荊州,西元 222 年,劉備為奪回荊州,替關羽報仇,出兵三峽,進攻東吳,但在彝陵 猇亭被陸遜以「以逸待勞」兵法打敗。
西元 223 年劉備病危,臨終前託孤於丞相諸葛亮,尚書令 李嚴為副。
臨終時,與劉永說:
「吾亡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我死後,你們兄弟要對父親般奉事丞相(諸葛亮),你們與丞相只是共事而已。)」。
6 月 10 日崩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歲。
八十四、「三國鼎立」:
西元 229 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國號吳,遷都建業,至此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八十五、「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備臨終託孤,劉禪繼位昏庸無能,他只知享樂,不知如何管理國家,諸葛亮掌政,一方面聯吳伐魏,南征孟獲;
自蜀漢 建興 5 年起,諸葛亮上書《出師表》給後主 劉禪,六次出兵北伐,史稱「六出祁山」。
在第二次北伐前夕,諸葛亮給後主 劉禪寫《後出師表》表示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體現了封建社會為君主「忠」的思想 。
西元 234 年,諸葛孔明在最後一次北伐,至五丈原,終因心力交瘁,病逝,年僅 54 歲。
雖然沒有做到統一中原的願望,但他的智慧和品格萬古流芳,他為蜀漢的鞏固和發展,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八十六、司馬懿〈後追尊 晉高祖 宣皇帝〉
一生屢屢抵抗諸葛亮北伐軍,堅守疆土。
司馬懿並於西元 238 年滅公孫淵,將曹魏東西外患除去,司馬懿亦確立其在曹魏朝廷內的地位。
西元 239 年,年輕的曹叡病故,其養子曹芳尚年幼,令司馬懿有機會把持政局,凌駕曹氏後人的地位,間接種下後來「三國歸晉」的基礎。
嘉平三年(西元 251 年),司馬懿病逝,享年 73 歲。
承其遺願,不樹不墳,不設明器,葬於首陽山。
其孫司馬炎稱帝後,追尊為高祖宣皇帝,故也稱晉高祖、晉宣帝。
八十七、「高平陵事件」:
魏明帝駕崩時,託孤幼帝曹芳以司馬懿和曹爽。
曹爽聽親信丁謐之謀,排擠司馬懿,明升暗降,遷他為無實權的太傅,自己專擅朝政。
正始十年(西元 249 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墓,發動政變並控制京師,將曹爽族滅,司馬氏至此專權魏國。
八十八、「死 諸葛 驚 生 仲達」
司馬懿深懼諸葛亮,於諸葛亮死後,蜀軍秘不發喪,整頓軍馬而退出。
深通天文的司馬懿算天象認定諸葛亮死了,於是蜀兵撤退時他就派兵追擊。
沒想到諸葛亮早就讓人把他自己塑成一個木雕的形象,當司馬懿大軍追上的時候,把這尊雕像放在車上推出來,嚇得司馬懿立刻退兵。
但他還是大度地自我解嘲說:「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
八十九、「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曹髦,曹丕之孫,公元260年因司馬昭權勢日重,危及帝位,聲稱司馬昭代魏之心,路人皆知,率殿中衛士、僮僕討伐司馬昭未果,反被殺害;
曹髦死後,司馬昭立曹奐為帝,即魏元帝,但自己獨攬大權。
九十、「蜀中無大將 廖化作先鋒」:
姜維北伐時,蜀國能征善戰的大將都已亡故,無人可用,只能讓年近八十的廖化做先鋒。
原義是蜀國連個年輕的將領都沒了,廖化那樣的老將居然要去做先鋒。
現多比喻團隊裡面沒有出眾的新人,要年老的,有經驗的人來擔負重任。
九十一、「三國歸晉」:
司馬懿次子司馬昭立了魏元帝後舉兵進攻蜀漢,蜀漢後主劉禪昏庸透頂,是扶不起來的天子,在奸佞宦官黃皓的唆使下負荊而降,劉備、諸葛亮千辛萬苦開創的蜀漢政權從此滅亡。
蜀漢滅亡不久,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為晉武帝,建立了晉朝,公元279年,起兵滅吳,三國歸晉,全國統一。
九十二、魏國滅亡原因:
其一,新魏主更換太快,後期太小,難以駕馭士族權臣;
其二,宗室權力被過分削弱“煮豆燃豆萁”,外姓將領獨大,奪權時曹魏皇室沒有外援;
其三,司馬懿太長壽,強大的司馬氏家族興起無人制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