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我們那個年代小學考試的必考題目,一個記憶深刻又完全陌生的地方,今天終於一睹她的風貌。
〈▲▼感覺是新建大氣派的「蔣氏故居遊客中心」,風水輪流轉,台灣在拆、大陸在建〉
〈▲遊客中心上洗手間、換門票(用台胞證可以換免費參觀門票)〉
蔣氏故居在大陸淪陷之後沒有遭到摧毀至今還得以保留,這都歸功於當年毛澤東“不得破壞”的手諭,並指示駐溪口的解放軍 21 軍 61 師對蔣氏故居進行保護。
蔣介石與毛澤東兩人的恩怨情仇糾結不清(蔣介石原配也是蔣經國之母的毛福梅與毛澤東同出一族,按輩分算,蔣中正是毛澤東的姐夫或姑丈),但基本上兩人都還是英雄惜英雄的,毛澤東在得知蔣介石過世後,整日沮喪,一則有感,對立一輩子的政敵過世,再則以悲,屬於兩人時代的結束;一年之後毛澤東也相繼離世,正式結束了蔣匪與毛匪的時代,成為了歷史。
〈▲我們走進「蔣氏故居園區」〉
※武山廟
〈▲“蔣氏家廟”現在作為「夢回溪口」廟會表演場地〉
進入園區右手邊有座江南風格的廟宇「武山廟」,據廟中碑文紀載,在明朝洪武年間,武山廟就已經存在,廟宇最初為溪口鎮上任、宋、單、張、蔣五姓共同祭祀,清代以後蔣姓成為鎮上第一大姓,蔣中正的祖父及父親相繼為廟董;民國成立,武山廟成為小學,蔣經國曾在此就讀;蔣氏父子退守台灣後,這裡成為糧倉及衛生院;1985 年起重新整修,2006 年成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武嶺、文昌閣、樂亭
蔣介石在 1925 年自己記述「武嶺樂亭記」:
武嶺突起於剡溪九曲之口,獨立於四明群峰(奉化縣名山)之表,作中流之砥柱,為萬山所景仰。
不偏不倚,望之巋然(高大獨立狀)。
〈▲「武嶺門」位於武嶺之脊得名,1929 年之前是蔣母拜佛的小庵堂,1930 年蔣介石改建成城門〉
其獨以武嶺名者,殆取義於武德,即其地以況其所居之人耶?(武嶺取意於武德,有武德之地居有武德之人)
〈▲城門前後都有「武嶺」題字,前面為于右任所寫,後面為蔣介石自己親筆手書〉
嶺之上,古木參天,危崖矗立;
〈▲進「武嶺門」左手邊,一條林木參天的步道,上行坡頂就是「樂亭」的所在〉
〈▲「樂亭」標記碑石〉
〈▲沿步階而上,左手邊有溪口鎮十景之一「樂亭春曉」石碑〉
〈▲右手邊有「樂亭記」石刻〉
其下有溪,流水瀠洄,游魚可數(水流迴旋,水質清澈)。
牧童漁父,徜徉其間,樂且無窮。
〈▲溪口鎮的剡江〉
其幽靜雅逸之景象,竊歎世外桃源,無事他求矣。
〈▲蔣經國與新婚的蔣方良夏天在此游泳,遭村人非議,搭建小平台作戲賠不是〉
而隔溪之綠竹與嶺上之蒼松,倒影水心,澄澈皎潔,無異寫真,其有歲寒君子之逸致乎!(松、竹、梅歲寒三友)
〈▲下望剡江〉
舊有榭閣,名曰文昌,規模狹陋,無足以資游矚者。(文昌閣最早建於 1731 清雍正九年)
〈▲導遊說著後方「文昌閣」的故事(面積 150 坪的兩層樓房,為蔣介石的私人別墅和藏書樓)〉
甲子春,余還里掃墓(民國 13 年,返鄉掃墓),見其楹棟欹斜,行將就圯(見梁柱歪斜,即將坍塌),乃勘地繪圖,亟思有以改造之。
〈▲二層磚木結構建築,門楣匾額仍書「文昌閣」〉
吾兄錫侯欣然贊焉,爰懂其事,命匠鳩工,建亭三楹,落成之日,屬余名之(工程完工時要蔣公命名)。
〈▲蔣介石臥室,陳設相當簡單(1927 年蔣宋聯姻後,曾攜宋美齡來此小住)〉
〈▲宋美齡所繪蘭花〉
余以其位在山水之間,凡遠方同志來游者,莫不徘徊依戀而不忍捨,蓋無間乎仁與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皆有樂於此也,乃取其義而名之曰「樂亭」。
〈▲起居室(「西安事變」後張學良將軍曾在此被暫囚數日)〉
甚願吾鄉同志,朝夕遊樂,顧其名而思其義,因觀感而有所興起,卓然以自立也,庶不負今日改造斯亭區區之意也夫!
〈▲蔣介石與宋美齡在此地日常生活照片〉
民國十四年六月,蔣中正記於廣州黃埔軍官學校。
▼1939/12/12 文昌閣被日機炸毀,蔣經國生母毛福梅罹難,
〈▲蔣中正元配毛福梅女士罹難處掛牌說明〉
▼蔣經國聞訊連夜從江西贛州奔回奔喪,
蔣經國揮淚手書「以血洗血」,勒石豎碑立誓復仇!
〈▲日軍佔領溪口時搗毀原碑文,後由蔣經國再命人復刻〉
舊建物已毀損,現建築為 1987 年在原址按原樣復建。
※小洋房
〈▲出文昌閣,我們走露天走廊前往小洋房〉
小洋房最早是為蔣介石住文昌閣時,便於使喚近身幕僚建於 1930 年,由於結構小巧,所用建築材料水泥,從前稱「洋灰」,因而得名「小洋房」,又稱剡溪小築、涵齋。
▼1937 年蔣經國從蘇聯留學回來,蔣介石把他安頓在小洋房住讀,補習中文,研讀曾國藩家書、王陽明全集和「國文遺教」等著述;
〈▲蔣經國的書房〉
也讓他撰寫《旅俄報告》,反省在蘇聯留學時的紅色烙印,給兒子“洗腦”。
▼蔣經國住讀時,樓上東面是臥室,西面是書房,中間是會客廳。
〈▲蔣經國客廳、會客室〉
〈▲小洋房衛浴〉
小洋房還住過蔣介石的外籍軍事顧問端納,侍從室主任陳布雷等。
〈▲蔣萬安名字並沒有使用“友”字輩〉
〈▲在蔣經國過世時,中共黨中央還有發電弔唁〉
※武嶺學校
在武嶺門內的右側,是 1929 年由蔣介石創辦的「武嶺學校」,
〈▲1929 年奠基,蔣介石親題奠基碑〉
▼蔣介石非常孝順,尊母親遺囑,將一半家產興學,教育鄉里家貧失學子弟,
▼學校占地約兩萬坪,校舍是由翁文濤設計,上海孫裕生營造廠承造,
▼學校由蔣氏捐建,校董以蔣姓及毛姓居多,
▼校射建有大禮堂、教學樓、宿舍樓、健身房等建築 40 餘幢,建築面積四萬兩千坪,
▼武陵學校裝飾精緻,極具民國建築風格。
〈▲學校大禮堂〉
〈▲大禮堂的樓上為蔣介石接待國民黨高級官員處所〉
看牆上掛著的畢業證書及獎狀,超親切,跟我的都一樣!
大陸淪陷後,學校改作寧波地區醫院,
1988 年恢復原貌,復名“武嶺中學”。
※豐鎬房
沿著剡江河岸慢行,岸邊有許多位蔣介石明星臉的人物在吸引遊客拍照,
〈▲河邊公共藝術作品〉
▼走過感覺也是新建的牌樓,
來到蔣氏故居也是蔣介石從小生長地方的「豐鎬房」,這名字取自周文王建都豐邑、周武王建都鎬京之意,蔣介石為長子蔣經國取乳名「建豐」,為次子蔣緯國取乳名「建鎬」,也源於此。
豐鎬房蔣氏祖傳房屋原有六間,大門、素居、報本堂、獨立小樓系原有,為清代建築;
〈▲大家魚貫進入「豐鎬房」房門參觀〉
據 1948 年修《武嶺蔣氏家譜》第三冊記載:
「清光緒十四年,公(指蔣介石)二歲,肅庵公(蔣中正父)由玉泰遷居報本堂之西廂房」。
遷居的原因是蔣肅庵(蔣中正父)經商之處玉泰鹽鋪被火焚毀。
蔣肅庵死後,蔣介石兄弟分家,蔣介卿得重建後的玉泰鹽鋪,蔣介石、蔣瑞青得豐鎬房。
蔣瑞青不久即亡,豐鎬房歸蔣介石獨有。
1928 年,蔣介石擴建故居,遷走 25 戶鄰舍,發展成占地 1,450 坪,建築面積 560 坪,大小房間 49 間的現有規模。
〈▲蔣氏大門右側鄰居周順房是蔣介石兒時玩伴,僅讓出一房,不願搬遷,致豐鎬房缺一角〉
*素居
前廳題額素居,因蔣家世代信佛茹素而得名,建築為硬山頂兩層房屋,下層為接待間,上層中部為佛堂,蔣母及毛福梅都是在此念佛。
*報本堂
〈▲後堂報本堂建築為硬山頂,面闊三間,風火牆為五馬頭,屋頂有福祿壽三星堆塑〉
▼走廊上匾「寓理帥氣」為蔣中正手書;
堂前柱上楹聯「報本尊親是謂至德要道;光前裕後所望孝子順孫」為沙孟海撰,蔣中正書寫。
▼報本堂是蔣家敬天祭祖之處。
〈▲供奉著蔣介石曾祖之下四代牌位〉
報本堂左西廂房樓上為蔣介石元配毛福梅居所,
〈▲除宋美齡外,蔣介石的另外三個女人〉
▼東廂房樓上是宋美齡住地(基本上宋美齡並不居住此處)。
〈▲原為宋美齡準備的西式東廂房〉
〈▲豐鎬房的正廳〉
〈▲1937/04/27 蔣經國偕妻子蔣方良回國在豐鎬房補辦中式婚禮〉
〈▲豐鎬房的廚房,日機轟炸時毛福梅在廚房,正出廚房躲避因牆壁倒塌遇難〉
〈▲1939/12/12 日軍轟炸,毛福梅罹難處〉
▼西廂房西的獨立樓房為蔣母王采玉的居所,其樓梯較小,為蔣中正為方便母親上下樓扶手而設計。
〈▲1910/04/27 蔣經國在樓上第一間屋出生(左邊為中式西廂房)〉
〈▲蔣母寢室〉
※玉泰鹽鋪
「玉泰鹽鋪」又稱「清廬」,是蔣中正祖父蔣斯千創辦的一家鹽鋪,
〈▲蔣中正題寫的奠基石〉
太平天國時,鹽鋪遭毀損,
〈▲清朝時鹽鋪街景〉
蔣介石父親蔣肇聰為人精明,重建鹽鋪並將鹽舖生意達到頂峰,
▼不但在此經營鹽行,領有寧波鹽務部門頒發的官鹽執照,
▼還兼賣糧、酒等雜貨。
▼ 1887/10/31,蔣中正出生於玉泰鹽鋪二樓東屋,
〈▲1887/10/31,蔣中正出生於這棟房屋二樓〉
1888 年,玉泰鹽鋪失火焚毀,生意自此敗落;1894年、1895年,祖父蔣斯千、父親蔣肇聰相繼去世,家道中衰。
〈▲蔣氏家族客廳〉
1896 年兄弟分家,鹽鋪由蔣中正同父異母的兄長蔣介卿分得。
※緣起〈吃喝玩樂寧波行 一〉2024/12/06-10
※南塘老街、三江口〈吃喝玩樂寧波行 二〉2024/12/06-10
※東錢湖 小普陀景區〈吃喝玩樂寧波行 三〉2024/12/06-10
※東錢湖 韓嶺老街、柏悅酒店〈吃喝玩樂寧波行 四〉2024/12/06-10
※嘉興 西塘古鎮、良壤酒店〈吃喝玩樂寧波行 五〉2024/12/06-10
※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吃喝玩樂寧波行 五〉2024/12/06-10